《消逝的大列》映射的當代農村小說敘事策略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張亞婷
大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塑造清新感人的人物形象來追求事件真實的本質。因此在不同時期,中國當代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以各自不同的思想差異為基礎,在否定中紮實前行,為我們展示出了形態各異的中國形象。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村人口數量的比重較大。因此在國際化的今天,農民形象被認為是中國的主要形象之一。那麼,透過集中和零散的文學作品,深入地理解和清楚地表達當代農村小說中所展現的中國形象和中國特色就顯得意義重大。本文以《消逝的大列》為例分析當代農村小說的敘事策略。
一、典型的集體主義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主要是推行前蘇聯模式,在全麵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加強農業生產。在國際事務中,同樣依靠前蘇聯,聯合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奉行著底層外交政策。為了國內經濟能夠進一步發展,加之同時開展的抗美援朝國際行動,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成了光榮、輝煌的代名詞。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隻有集體主義才能夠實現革命的真正目的。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就是要確立集體利益,使私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而與前蘇聯關係破裂以後。為了抗擊前蘇聯和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政治帶來的侵略和影響,中國開始團結亞洲和非洲等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使得集體主義語境成為了不同小說中共同的中國形象。
在小說《消逝的大列》中提到農民張三每天都要“開著川野車去拉玉米秸”,而“這大列一停就是一個多小時,結果張三的秸稈沒按時拉完”。作者通過這典型的集體主義語境向我們展現了小說中的時代背景,介紹了集體主義背景下農民家家戶戶被集體分配任務的實際勞動情況。該小說用詞簡潔,語言樸素,用故事中最簡單的敘述在故事的開頭既寫出了事件的起因,也交代了背景,便於讀者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了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
二、複雜的人物形象
隨著文學的進步,新時期以後,彰顯個性成為文學創作中的新主題,人物性格不再如舊時期般單一,而是越來越複雜。作家們不願再去講述英雄人物的事跡,而是有意地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小說創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變得模糊。作家在作品中還原生活的同時,再也無法創作出和平年代的先進農民形象了。因為他們不再單一地將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不再模仿魯迅的批判,更不會與沈從文一起討論真善美與假惡醜之間的關係。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湧入,許多作品都受到了影響。在小說《消逝的大列》中,主人公張三便是以全新的文學視野和性格理論所打造出的典型農民形象。伴隨著改革開放前進的步伐,農民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生長於這個時期的農民張三將農民的全部特點集於一身,既勤勞,又狹隘,正是這樣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與老百姓拉近了距離。而人物本身性格複雜的特征和清晰的條理使得張三這個人物更加真實可信。該小說中張三的性格看似簡單,實則複雜。作者周到地考慮到了每一個因素,因此張三這個人物的性格既不單調,也不淩亂,在複雜中達到了一種和諧。
另一篇與《消逝的大列》中人物性格相似的是1982年在雜誌《收獲》上曾經刊登過的一篇中篇小說《人生》,該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對農民的思想意識進行了生動的刻畫。通過對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物塑造,為廣大讀者展現了一個生活在城鄉接合處的生活不順的年輕人形象。而正是這不同以往的人物卻以其思考的深度展現了非凡的魅力。高加林聰明好學,勤奮刻苦,他不滿足於現狀,希望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背棄追求多年的女友去追求城市姑娘。高加林的這種自私和自我的表現不同於一般作品中我們所看到的上進青年,因此顯得個性更加鮮明。正是這樣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人物形象映射出了中國青年農民的形象。高加林再次返回農村,這時在讀者心裏城市變成了道德失落的代表詞。在理解高加林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不能脫離作品的背景來分析人物個性。也許高加林並不是一個英雄或者模範,但是我們也不應該一味地批評他是一個逃避的懦夫,抑或是十惡不赦的壞人。我們應當結合作品中高加林所處的環境和經曆進行合理的分析。而分析後便不難看出,高加林的思想內涵及其個性的多元化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農民形象特征。
三、負麵的人物性格
21世紀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不斷加快,市場經濟也在不停地向前穩步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都有了不小的進步。加入了WTO之後,中國對外實行務實的外交政策,更多地參與到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來,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上的這一切都使得現在的中國具有了更加獨特且更加真實的魅力。隨著中國不斷地繁榮富強,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中國,這也使得中國文學在世界上越來越受到各方麵的關注。而這一時期的農村題材小說開始走出原有的模式,創新思路,更多地關心農民當下的生活狀態,關注“三農”問題。在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這“三農”問題關係到國富民強及社會的穩定繁榮。因此在農村題材的小說中,農業實施產業化、戶籍製度導致的城鄉二元分割,以及如何提高農民素養和減少農民稅負等問題,就成為當代農村題材作品的主要表現內容。這固然將小說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形象帶入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層麵。21世紀的今天,許多作家仍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農民的負麵性格作為主要題材,小說《消逝的大列》中主人公張三貪小利吃大虧的人物形象就充分地展示了人性固有的本性和欲望,形象地描繪出了當代農民自私貪婪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