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消逝的大列》主題解讀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褚冬雪
小說《消逝的大列》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故事,作者有意淡化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社會身份,令讀者獲得了審美想象的解放。作者講述的故事並不涉及宏大的曆史主題,也與某些曆史偉人的經曆毫無關聯,僅僅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常見的事情。或許正是由於平凡和瑣碎,才最終造就了小說《消逝的大列》最為深沉、最為厚重的主題,當人們在麵對曾經給自己帶來困惑的“大列”時,其態度也會發生巨大的轉折。我們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選擇文學主題是否如我們慣常的思維定勢所審視的那樣,不看重作品的理性內容,忽視人生經驗,隻強調情緒感染力?還是在追求‘效果’的背後,另有其極富啟示意義的思想核心,即有一個深刻的整體性的問題意識?”
一、“大列”帶來的困惑
圍繞著張三、李四和王五發生的故事聚焦於影響了他們生活的一列火車,由於這趟火車“足有六七十節”。被他們戲稱為“大列”。對於突然出現在自己生活中的“大列”,所有的人都顯得手足無措。
就是從那天開始,每日都有幾趟大列從村邊經過。
星期一的早晨,張三送孫子上學。走到道口時恰巧一大列停在那,張三想領孫子從大列底下鑽過去,又怕大列突然開了出車禍,最後決定從車尾繞過去。這一繞多花了十多分鍾,到學校時,上課的鈴聲已經響了。
張三送孫子上學遭遇“大列”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所沒有想到的,之後又接連發生了張三拉玉米秸稈、其他人由於大列影響到生活的事情。對於所有人來說,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大列”給自己帶來的似乎隻有煩惱,而至於“大列”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作者卻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交代。這份困惑給小說《消逝的大列》營造出神秘的氛圍,仿佛是在某種不可預測和不可控製的力量左右下創造了“大列”。
關於中國小說中的神秘色彩,魯迅先生很早就有過論述,他認為,“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倡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教亦人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誌怪之書。”魯迅先生是從中國古典小說中巫道之風以及外來文明提供的佛教思想人手,針對小說的神秘色彩進行探討。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語境中孕育的古典小說固然具有鮮明的神秘色彩,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當代文學以異質化的手段重新改寫了略顯神秘色彩的傳統小說。以《消逝的大列》為例,作者講述的故事就是以神秘的背景開始敘事的,無論是作者在小說中運用的語言,還是敘事策略的選擇以及整篇小說的構思,都滲透著濃厚的神秘色彩。但這種神秘並不會帶給作者精神上的恐懼感,更多的是以一種可以被讀者理解和接受的困惑所替換。
就小說《消逝的大列》中所講述的故事來說,人們對於這趟“大列”的評價主要在於兩點:首先,“大列”之長超出了他們的認知限度,使得張三、李四等人會為“大列”究竟有多長而爭論不休;其次,“大列”的長直接導致了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節奏受到了幹擾。我們可以將“大列”理解為某種形式的文化符號,它可以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突然出現的困惑,它的出現和到來並不能為思維主體事先所感知,往往是以某種不期而遇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受到它的影響,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甚至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進入到全新的價值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