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消逝的大列》審美意蘊分析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田鈺瑩 趙曉明
小說《消逝的大列》是一篇極易被忽視的優秀作品,之所以對它給予這樣的評價,並不是我們為求奪人眼球試圖標新立異。就小說文本而言,作者講述的故事十分簡單,始終圍繞著“大列”的出現、消失展開討論。但在簡單的故事槊構之下隱藏的審美意蘊卻並不簡單。作者描繪的“大列”在小說中充當了審美對象的特殊角色,圍繞著“大列”給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複雜、深遠的影響,張三、李四、王五等人的情感態度也經曆了起起伏伏的變化。當作者將“大列”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中抽離出來時,它就不再是單純的物質性存在,而是以審美的姿態出現在讀者的麵前。當大列給小說主人公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時,他們就圍繞著如何讓大列離開這裏展開活動。但當他們意識到大列的存在將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時,他們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轉彎。
一、審美意蘊是文化的具體呈現
作者通過文學文本試圖向讀者傳遞的情感信息往往是複雜的,糅合著作者在生命成長道路中收獲的人生體驗,隻有在將作者從多元化渠道中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語言表達形式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小說人物背後隱藏的文化信息。“文化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活動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的、精神的、製度的文明成果。事實上,人類自文化產生之日起就將真善美作為理想目標而努力不懈地追求著。”
因此,當審美主體試圖在小說文本中尋找現實社會的痕跡時,我們更應努力探尋作者借助人物形象和人物語言傳遞的隱藏信息。在小說《消逝的大列》中,圍繞著張三、李四和王五發生的故事,其核心在於“大列”的突然出現。
望著火車,三人異口同聲地說,這火車真他媽的長呀。三人當即給這火車起個名叫大列。
就是從那天開始,每日都有幾趟大列從村邊經過。
小說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列車線附近的居民,對於列車的穿梭往來早就已經習慣,但卻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長的列車。於是,這列火車就被他們稱為“大列”。大列的出現打破了居民們平靜的生活,不僅耽擱了張三送孫子上學,也影響了他運送秸稈的行程,大列也給生活在這裏的其他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小說所講述的故事並沒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可以猜測,也沒有自然環境的描寫幫助讀者獲得相關信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故事曾經在某地上演,或者將來要在某地發生,作者正是用文學的形式在講述著自己對於藝術真實的理解。對於生活在火車線附近的人們來說,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是指導他們進行社會實踐的精神動力。當他們麵對從未見過的大列時,立即試圖通過既往的經驗獲得事物的真相。並以此揭示相關事物的運作規律。就其精神層麵的審美本質而言,正好印證了作者試圖獲得藝術真實的內心意願。
在小說的初始階段,當小說的主人公們困惑於“大列”的社會實用功能之前,他們的頭腦中產生的審美意識被現實的價值訴求所壓倒,使得他們在進一步了解大列的功能之前選擇了直接否定其存在的價值,卻沒有考慮“大列”的存在是否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任何形式的現實意義。僅從這一點來說,“審美意識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覺或不清晰的有某種審美追求的意識,它往往沒有獲得係統性理論性的表述,或者僅僅通過審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我們看到小說中的張三、李四、王五在沒有深入洞悉“大列”的本質之前就對其做出事後令他們感到後悔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