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人性主題審視胡長路的小說創作(1 / 3)

從人性主題審視胡長路的小說創作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段引香 杜治平

中國當代文學越來越多地貼近於普通人的生活,作家們熱衷於從瑣碎的日常生活片段人手,將小說人物置放於“柴米油鹽”的生活化敘事中。在逐漸淡化了宏大曆史背景的時代語境中,“文學即人學”的口號再一次被作家們當做自己的創作指南提了出來,最為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從人性主題的曆史建構中完成中國當代文學的曆史性轉折。小說《出門向右》就是一部以講述親情為主線索,通過描述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兒子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付出的巨大努力,小說緊緊圍繞著人性主題展現講述,為讀者深入理解作者試圖傳遞的情感信息奠定了基礎。

一、人性的頌歌

將人性作為文學主題就必然導致文學與大眾的分化,最為廣泛的閱讀群體並不會時刻去追求審美性閱讀帶給自己的情感衝擊。正如托多羅夫所說:“文學是與人類生存有關的通向真理與道德的話語。”由此可見,作者試圖在文學文本中表現的內容絕不僅僅是人物、情節、敘事話語,而是以前者作為情感表達的物質性載體,將豐富的情感信息和精神內涵寄寓在文學文本之中,隻有讀者以恰當的方式走入作者所虛構的文學想象空間,才能領悟到真諦。

胡長路是近年來崛起於文壇的川籍作家,作為一名從事過教師、政府職員等多種職業的作家來說,豐富的人生經曆已經為胡長路從事文學創作積澱了大量的素材,而多年的探索追求也造就了他深入探求人生的審美傾向。小說《出門向右》是作者2013年發表的作品,故事圍繞著在城市中紮下根的兒子與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展開敘事,為了能夠讓孤獨在家的母親找尋到前往超市的道路,兒子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告訴母親“出門向右”。這或許是一個會被很多人忽視的生活細節,卻被作者敏銳地從瑣碎的生活瑣事中挖掘出來,在為其注入新的審美元素的同時,普通的生活場景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作者也曾在《母親的蛇皮口袋》中講述母子親情的故事,在上一部作品中,兒子對於母親撿拾垃圾的行為從憎惡到不理解、從困惑到感動,最終選擇了將母親撿拾垃圾的蛇皮口袋洗淨後保存起來。

母親說,以前撿垃圾是為了養活我,送我上學。現在撿垃圾,成了她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母親的話語裏滿是愧疚和歉意。(《母親的蛇皮口袋》)

母親果然走前麵,說好不準回頭看兒子。兒子說出門了向右,母親就向右。兒子說再向右,母親接著向右。那天,母親在兒子協助下終於完成了從家到超市的漫長路程。母親高興得像個孩子。她在兒子的超市裏盡情玩耍。(《出門向右》)

將兩篇小說進行對比,我們就會發現作者始終延續著人性的主題進行創作。在母親和兒子之間的代際鴻溝間,前者是兒子無法理解母親的行為,後者則是兒子對母親的悉心嗬護,隨著小說敘事的進一步鋪展,讀者逐漸意識到浸潤在小說文本中人性深處共同的真理是接近的,而中華民族“孝”的美德也在曆史的發展中不斷沉澱。

胡長路的創作與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聯係,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到城市中,他們需要在這裏打拚、奮鬥、生活,不可避免地與親人疏遠了。在鄉村社會的空心化逐漸被人們認識的同時,對於親情的關注、人性的重視就成為當代文學創作的主旨性內涵,我們就會發現這近乎於永恒的話題始終存在。“人性是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情感,也是對理想的追求、道德的衡量、價值的判斷等精神取向。正麵描寫人性、反映人性,歌頌優美健康的人性,批判醜陋的人性,呼喚美好的親情、愛情等,是文學關懷人的體現,也是文學的本質內容,是現實主義創作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民主製度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麵,應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