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出門向右》的情感意蘊解析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張智明
小說《出門向右》是一篇精致的微型小說,圍繞著衰老的母親與當保安的兒子展開敘事。整部作品敘述線索清晰,情感充盈真摯,是一部充分展現當代社會中人性美的優秀作品。人們對於文學的理解始終圍繞著情感的主線索展開,試圖深入解讀小說文本的內涵,就必須將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意蘊作為重要突破口。所謂“情感意蘊”並不囿於小說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更是作者力圖通過小說文本向讀者傳遞的寫作主體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他(或者她)、用以展現其人生意蘊的重要媒介。
一、情感意蘊與“出門向右”
中國古典文學高度重視創作主體的情感表達,所謂“夫情動而言行,理動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1]。當劉勰在南北朝時針對文學創作中“情”與“理”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進行探討時,已經初步接觸到了文學的情感性特征。由於文學所講述的故事往往與行為主體、創作主體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作者內心深處複雜的情感正是借助於文學文本傳遞給讀者。進入到20世紀,中國文學大量吸收、借鑒了西方文學的優秀成果,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生命主體的肯定和張揚。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將“人的文學”的口號呼喊出來,作家們就越來越多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展現人性深處複雜的情感世界,而這一切是在中國傳統社會以集體意誌掩蓋個體意誌的時代所不曾有的。
小說《出門向右》講述的是發生在超市保安和他的母親之間的情感故事,不同於傳統文學作品中處理母子情感的模式,作者並沒有將關注的焦點定位於“孝”的主題。雖然讀者仍舊可以從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層麵去解讀小說文本,但作者試圖表達的情感意蘊明顯帶有擺脫集體意識的價值傾向。
老年癡呆,醫生說得好好守著老人,老人的內心其實很孤獨。兒子點點頭,表示讚同。母親孤獨了二十幾年。二十幾年來母親一直守在鄉下。那裏,有母親反複耕種的三塊水田、兩塊菜地,還有一座孤零零的墳頭。
小說中的母親患有老年癡呆,身體的衰退使得她並不能很清晰地感知兒子對於她的“孝順”,作者以此徹底消解了傳統道德體係中“母慈子孝”的結構體係中的一個維度,進而迫使讀者從全新的角度審視小說文本。兒子對於母親的孝順隻能通過一句簡單的“出門向右”來表達,其完成的闡釋過程則是集體生命的情感訴求到個體生命的情感意蘊的曆史性轉換。作者一方麵描述著兒子不厭其煩地引導母親,另一方麵卻始終將母親置於精神世界的迷茫之中。情感意蘊的表達就在兒子不斷重複性的話語言說中慢慢發酵,而母親則始終是身處於被動的接受地位。
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兒子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他所擁有的一切符合傳統中國社會用以評判個體生命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作者是將現實生活中極易被人忽視的物質性存在和精神性訴求聯係在一起,以“出門向右”的叮囑作為個體生命內心深處複雜情感意蘊的表達載體。因此,我們從小說《出門向右》中看到的就不再是某一個保安對母親的情感表達,而是全天下所有兒子表達自己對於母親養育之恩的現實呈現。情感是構築文學文本最為基礎卻又是最為重要的實質性載體,它不僅成為作者用以言說內心深處複雜思想的手段和媒介,也表達著自己如何去理解現實生活帶給自己的情感衝擊。一句簡單的“出門向右”構建起屬於我們的情感世界,也支撐起小說文本的情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