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小說敘事音樂性探究

專題餘華論

作者:王新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後期,被譽為“冷漠殺手”的餘華聞名文壇,他在創作中摒棄人性美好、善良的一麵,將報複、欺詐、欲望、殺戮、苦難、死亡、混亂、暴力等圖畫呈現在讀者眼前,呈現出人性殘酷、陰暗、醜陋的一麵。當人們對餘華作品中的冷漠敘事、宿命色彩、死亡氣息已經逐漸習慣時,他於90年代接連出版《許三觀賣血記》《活著》這樣具有人間溫情的作品。人們不僅欽佩他深厚的文學功力,更加驚詫他轉型的神速,不論寫實或者先鋒,餘華都是同時期作家中的佼佼者。不論是欣賞、讚歎還是驚訝,人們對餘華改變風格的原因產生極大興趣,很多人從作家自我精神狀態和主體意識等方麵對其原因進行研究,筆者認為音樂對餘華轉變寫作風格起到關鍵作用。音樂觸及餘華的靈魂,影響其文學觀點;音樂激發靈感,讓他找到獨特的寫作理念;音樂改變他看待世界的方法,致使他的敘述風格發生巨大轉變。

二、音樂賦予他愛的靈感,

促使其文學觀念發生轉變

餘華和音樂淵源甚深,年少時便對簡譜非常著迷,曾經將化學反應、數學方程式、《狂人日記》譜成音樂。寫作的隨筆集賞析莫紮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馬勒、海頓、布魯克納等作家的音樂風格,顯示出餘華對古典音樂的強烈熱愛。他在古典音樂中體會、思考苦難,並將其運用到寫作過程中,引發他研究並思考苦難主體。但是從《許三觀賣血記》起,作者的風格發展轉變,主人公經過一次次苦難,不再隻敘述冷漠,而是逐漸轉變生活觀念,終於摒棄偏見和自私,將人間大愛呈現在讀者麵前。

從憤怒、冷漠到和平、悲憫,餘華改變創作心態,曾經他為隱藏在親情、法律、民主、科學等外衣下的暴力以及其本性感覺憤怒。隨著觀念的改變,餘華意識到一個作家應該尋找摒棄道德判斷的真理。揭露、控訴、發泄不是作家使命,其使命應該是展現高尚的人性。於是他對事物進行理解後內心變得超然,將善惡同樣看待,用悲憫、同情的目光來對待社會,在這樣心理狀態的支配下,《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作品反映出餘華小說的變化,溫情、悲憫代替暴力、冷漠,確立起大愛觀,以愛、樂觀、昂揚、堅毅、善良等品質重新回歸小說領域,讓曾經詭異、陰霾的天空展現出溫柔、明媚的陽光。

一種難能可貴的親切感重新包圍著餘華,他融化血液中的寒冰,流露出美好、溫熱的人性和人情,餘華終於在創作中領會了小說要以人物為基礎這一亙古不變樸素的道理。許三觀賣血12次,他用執著、單純、樸素去抵禦苦難,拯救他人生命的同時,也完成對生命意義和生存性質的重新認可,得到崇高又樸素的人性。豐滿的血肉注入進符號化的生命,世界圖景拋棄抽象畫,重新獲得真實生活的感人力量。

三、音樂提高敘事技巧,

激發寫作靈感,為小說找到新的切入點

每一位作家創作都需要生活,不論是直接生活經驗,還是間接生活感悟,都成為創作的靈感和源泉,閱讀經驗、牙醫經曆、“文革”印象、童年生活等經曆都成為餘華的創作資源,在閱讀卡夫卡的作品時,他發現小說能夠以自由自在的形式出現,沒有太多約束,讓想象力插上翅膀,在文學的天空中邀遊。《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等小說讓餘華用細膩的筆觸訴說著故事,並刻意使用殘暴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手法摒棄了現實社會中的經驗、邏輯和秩序,對常識經驗的質疑讓餘華重新審視另一種世界,這從根源上導致他混亂和暴力的極端想法,那一時期餘華作品中的代表意境為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