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代表作《鮮血梅花》中的反諷表現
專題餘華論
作者:王姍姍 朱鵬
在16世紀之前,西方文壇並沒有將反諷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辭來對待,它隻是一種對意義表達不一致的表現方式而已。在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文學理論對反諷進行了概念上的改造,使得反諷擺脫了修辭學的概念定義,變成了一種文學的創作方式。在20世紀20年代,反諷理論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重視,使其富有了現代意義。對於反諷,布魯克斯對其給出了非常清晰的解釋,即反諷就是對語言的字麵意義進行相反表達的_種方式,是對語境中陳述語的一種明顯歪曲。在詩學領域中,新批評對反諷進行了探索,當前對於反諷的運用已經不再局限於詩歌的領域,其在其他的文學領域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其中也包括小說領域。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文壇上湧現了一批具有先鋒思想的作家,餘華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有著非常強烈的顛覆思想。在他的顛覆性創作中,反諷的運用是一個大膽的嚐試。在小說《鮮血梅花》中,餘華塑造了武俠式的複仇小說,運用反諷對故事情節進行設計,引人入勝。在餘華的創作中,這部短篇小說可以說是作者顛覆性創作的一個典型代表。
一、武俠意蘊的消解
對於小說《鮮血梅花》,單從題目來看,我們會感覺到這就是對武俠複仇進行描寫的故事。小說中塑造了很多傳統的武俠小說的故事情節,如阮海闊背著梅花劍到處尋找殺父仇人、劍客的神秘死亡等。同時在小說當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武俠小說當中的詞彙,如梅花劍、華山劍會、殺父仇人、武林高手、黑針大俠等,所有的這些都和武俠小說是那樣類似,明顯就是一種武俠劇中的複仇場景描繪。
然而讀者並不會被作者所塑造的這些表麵上的武俠景象所迷惑,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發現對武功招數上麵的描寫,也沒有武俠當中的江湖決鬥,沒有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跡,也沒有富有武俠情懷的柔情。作者在小說中描述的是平淡的故事,武俠隻是一個蟬蛻,這是一種形而上思想的體現。小說《鮮血梅花》的展開主要以阮海闊背著梅花劍尋找殺父仇人為線索,然而在描寫上卻突破了傳統的複仇模式,即父親的被殺、兒子的立誌和學藝,兒子通過苦練武藝,從而為父親成功報仇。小說中阮海闊在報仇的過程中是在漫無目的地尋找,期間還有多次的遺忘,從而使得複仇遲遲不能實現,在恍惚之中和複仇的使命一次次錯過。最後,阮海闊借用別人之手,終於完成了為父親報仇的使命。這樣的故事有著一定的戲劇性。小說中的敘述更多的側重於尋找,複仇則變成一種次要主題,這樣的描寫其實是顛覆了傳統的複仇模式。
在小說《鮮血梅花》中,共有兩條發展線索,一起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一條是明線,即阮海闊到處尋找殺父仇人;另一條是暗線,即黑針大俠、胭脂女等人所展開的一係列秘密行動。在阮海闊尋找殺父仇人的路途中,我們跟隨他的腳步越走越遠,但是回過頭來一看,其實一直在隱隱進行的一場武林仇殺已經開始了,並悄悄地替阮海闊殺死了他的殺父仇人。作者所使用的明暗相交的線索和描繪手法不僅是對傳統武俠小說寫作的一種顛覆,同時也是對讀者的閱讀習慣的一種顛覆。在對小說進行創作的時候,作者借用了武俠小說的基本元素和故事情節,但是卻為讀者表達了非常不同的主題。小說《鮮血梅花》是一部以武俠外衣作為掩飾的對現實人生進行描寫的作品,是作者對創作進行顛覆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