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的孤獨意識解讀
專題餘華論
作者:李曉洪
一、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的
創作背景及基本內容概述
(一)《在細雨中呼喊》的創作背景
餘華是中國當代作家領域中頗具探索精神的一位作家。餘華從1983年開始進入小說領域,《十八歲出門遠行》這部小說的創作代表著餘華開始踏入到小說創作的先鋒潮流中,隨著餘華的《死亡敘述》《現實一種》以及《偶然事件》等小說的一一發表,說明餘華開始以其獨特的思維能力和寫作方式等成為作家領域的一顆閃耀之星,實現了美學風格和寫作方式的不斷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餘華從《在細雨中呼喊》的創作中開始過渡轉型,開始從簡單的形式主義表現向豐滿故事情節的方向轉變,開始對小說中人物的命運給予充分的關注,實現了文學領域先鋒到文學現實的轉變。在此之後,餘華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兄弟》,他開始將一些有關於人性、暴力等方麵的主題運用特殊的藝術方式表現出來,又重新回到了小說領域的“先鋒”,餘華在他的小說創作生涯中始終都以飽滿的探索精神探尋著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現實出路。
當前學術界對餘華作品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一是對餘華作品思想的解讀,對餘華作品的“先鋒觀”和“現實觀”等展開了一係列的研究。餘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經曆了一次非常明顯的轉型,開始從“先鋒”向“現實”轉變,這是他在思想方麵的一次巨大突變。二是對餘華作品主題的研究。餘華的作品總是圍繞著死亡、人生苦難、孤獨暴力等幾個沉重的主題,但是卻疏忽了餘華作品這些沉重主題背後的深刻含義。其實每一個作家作品的形成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一些背景,對於餘華而言,他孤獨的童年經曆對他作品的孤獨意識的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在細雨中呼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從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孤獨意識可以發掘餘華對生命真摯的關懷。
(二)《在細雨中呼喊》的基本內容概述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寫作轉型的一部過渡性作品,以孫光林為出發點對他的三代家庭以及朋友生活展開回憶性敘述。這部小說以一個女人淒慘的呼喊開篇,為小說的進一步展開奠定了一種孤單的情感基調,同時通過小孩子的視角,表達了主人公孤獨、無依無靠的生存情況以及眾多流離失所的孤獨靈魂。餘華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開篇之際便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孤獨之感,使得整部小說被孤獨情懷所籠罩。餘華曾經就寫作觀點說道:“優秀的作家都知道與現實簽訂的合約對作品的風格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者在寫作的最開始便會將小說的寫作風格、語感等框定下來。”因此,孤獨情懷便是貫穿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線索,也是小說中核心人物苦難命運的根本來源。
二、《在細雨中呼喊》體現的孤獨意識解讀
《在細雨中呼喊》的孤獨意識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人情的冷漠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極力彰顯了對孤獨的深刻體驗,並注重對少年兒童孤獨情感的描述,而這些孤獨往往都是來自於無愛家庭的忽視(什麼的忽視?),這些少年兒童無法享有本有的親情,對此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將源自於無愛家庭的孤獨表現到了極致。《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我”在6歲的時候便被送人,在養父母去世之後“我”回到了生育“我”的家中,雖然此時的“我”算是回到了家中,但是在情感上“我”卻顯得非常孤獨無助,在“我”回家的那天,我被認為是家裏的“災星”而引發了家中的火災,並遭到了家庭的埋怨與冷落;“我”渴望得到兄弟姐妹們的親情與友情,但是他們卻都站在了父親那邊,“我”隻能一個人默默發呆來排解心中的孤獨。小說中的“國慶”剛出場的時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與“我”的孤獨命運相比,“國慶”至少有父親的疼愛,可是最終“國慶”還是被拋棄了,他的父親將要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幼稚的“國慶”竟然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的發生,當父親搬走了全部的東西,他才意識到父親將不再要他了,他以為隻要留著父親的藥,父親就會回來,可是最終的等待希望都破滅了。母親的漠視導致了“魯魯”的孤獨,對家庭的絕望給孫光平帶來了少年的孤獨,最終的遺棄給他們帶來了難以治愈的精神創傷。可見這些少年兒童的孤獨均是源自於親情的冷漠,表達了他們對溫暖家庭之愛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