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優先
當代評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後發趕超,教育優先。
經過艱苦卓絕的多年奮戰,2009年,貴州“兩基”攻堅工程通過國家督導評估驗收。但由於受各方麵條件的限製,貴州“兩基”部分指標不穩定、易反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麵對社會關注,省委書記趙克誌坦言,教育“是我們的痛處”。如何才能讓痛處不再痛,途徑之一就是做實“9+3”計劃。
為鞏固提高九年製義務教育水平,同時解決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貴州今年年初出台實施教育“9+3”計劃,即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和實行3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9+3”計劃成效如何,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做到嚴抓質量、層層落實。
首先,要保證教育資金的充分使用和安全運行。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壓縮行政經費的5%約13個億元,用於支持實施“9+3”計劃,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教育的部分、土地出讓收益10%用於教育的部分、地方教育附加等要確保按一定比例用於發展職業教育,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
這些資金如何落實到位、如何分配以及在使用的過程中保證不出現挪用、貪汙現象,需要各個環節加強管理、監督、審計,確保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促使“9+3”計劃在省市縣鄉各個層麵有力推進。
其次,更加注重提升教學質量。在加強教育設施改造升級的同時,師資隊伍建設不能落後,教學質量上不容半點馬虎。全省各地在執行“9+3”計劃時,不能閉目塞聽、各自為政,在擴建、招生、教師引進培訓等方麵應互相借鑒,必須形成一種有效的交流機製;要眼光朝外,善於吸收其他地方在基礎教育鞏固、職業教育創新上的亮點,打破條條框框、創新辦學理念,在全省範圍內樹典型。
再次,需要整體推進。在具體落實“9+3”計劃的時候,“9”和“3”不能分割,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基礎設施搞不好,中小學“控輟保學”的指標任務完成不了,職業教育、高中教育的招生、學生素質都將難以保證。
從教育發展規律來看,但凡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辦得好的地方,基礎教育也定然不會遜色,以遵義市道真縣為例,該縣之所以職業教育能長年保持穩中有進、越辦越活,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這裏的基礎教育抓得好、抓得牢。2012年,該縣小學、初中輟學率為0.001%和0.74%。
“9+3”計劃是省委省政府下決心振興貴州教育的一個戰略部署,也是貴州各地提升教育發展品質的一次絕好機會。貴州“中國夢”的實現,必須依靠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必須教育優先。做實“9+3”計劃,責任重大。(執筆:蔣葉俊 責任編輯/肖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