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前線
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
我國居民文化消費呈現出一係列新趨勢、新動向,但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由於文化消費總量和結構受公眾收入水平及其分配製約,而且我國市場機製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費率僅為51.1%和38.2%,再加上人們收入水平不均衡、社會保障機製不健全、教育支出過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文化消費還處於初級階段。希望有關部門和機構通過發放文化消費補貼和發展文化消費信貸等方式,刺激文化消費,發掘其文化消費潛力,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年3月5日)
文化產業園房地產化將被查處
文化部共命名了八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七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聚集各類文化企業8000餘家,收入規模超過1200億元,保持著健康快速發展態勢。但業內專家坦言,也存在著文化產業園不是在進行同質化、低質化重複建設就是存在房地產化趨勢。
對此,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文化部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命名管理,嚴格命名條件和程序,防止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過多過濫,堅決防止以文化產業園區名義開展與文化產業無關的經營活動。”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發現私自改變土地用途、違法開工建設等情形的,及時抄報國土資源部、住建部嚴厲查處。(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2013年3月11日)
加快扶持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在“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烏恩表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而且特色鮮明,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極大的潛力。
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除了給予政策扶持之外,還要在操作層麵上加強指導。建議成立國家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專項發展基金,在資金上向民族地區傾斜;實施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國家發展工程,通過遴選選出重大項目,在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麵給予支持和指導;建立國家專家團隊,為少數民族地區提供文化產業智力支持等。(來源:國際在線,2013年3月6日)
曆史文化名城應有退出機製
在“兩會”現場,聽聞包括河北邯鄲在內的8個曆史文化名城因保護不力,吃了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的黃牌警告後,一直在為文化遺產奔走的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拍手稱好:“曆史文化名城應該有退出機製。”
“過去沒有退出機製,沒有警告處罰,文化遺產被破壞的問題才會層出不窮。”馮驥才認為,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文化遺產是民族財富,既然交給政府了,政府就有保護責任,不能任人破壞。(來源:《文彙報》,2013年3月6日)
文化產品不能完全被市場牽著走
文化體製改革分了兩個路徑,就是把文化事業和產業分開。改革後,文化產業方麵的確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果。但是不少企業片麵追求經濟利益,放棄了許多文化產品應堅持的東西。
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看來,判斷文化產品的好壞,不能隻有商業判斷,更應該有審美的標準、道德的標準。阿來的反思也是現在很多學者所擔心的,因為文化本身不僅是文化問題,還關係到社會道德問題。
“國際上有一種說法——一個國家除了經濟、軍事安全,還有一個文化安全。雖然曆經幾千年風雨,中國之所以還是中國,存在的根基就是文化。”國家應該有一種文化大戰略,把好文化品質的關,藝術品質的關,也要把好對曆史、對現實負責的關。(來源:新華網,201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