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專注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作者:傅佩榮

不管任何國家,所有偉大的人物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不專心學習的,要勝過同時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讀書。

懂得了珍惜時間,就要好好利用時間進行學習。學習的秘訣是什麼?答案是用心專注。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說:“學習時要像趕不上什麼一樣,趕上了還擔心會失去啊。”

在孔子看來,學習好像趕車一樣,很怕趕不上,趕上了還怕會失去。其實,車趕上之後,就不用擔心了,自然可以抵達目的地;但學習不同,學習最怕考試的時候忘記,念了半天,睡一覺起來要考試了,忘了,怎麼辦?再念。很多知識熟能生巧,多念幾遍慢慢熟悉了,然後加以實踐,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能力。我們常常講,知識與能力兩者要配合起來,能“知”也能“行”,才是真正的學習心得。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夏,說了一句很好的話。他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每個月再複習自己學過的,希望所學的沒有忘記,這就是好學了。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貢,特別聰明,口才好,喜歡評論,說誰比誰傑出,誰哪一方麵更好。孔子就勸他:“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意思是:子貢,你已經很傑出了嗎?要是我,是沒有空閑的。換句話說,你沒有時間去管別人的閑事,要管是管不完的……你去管別人的閑事,去比較誰好誰壞,還不如安靜下來,修養自己,把所有時間用來專心學習。

不管任何國家,所有偉大的人物在年輕的時候沒有不專心學習的。也許後來事情多了,但在他年輕的時候,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讀書。譬如拿破侖,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抓到任何書都好像海綿吸水一樣,拚命念;因為他出身背景不好,沒有什麼學習機會,所以抓到書就念,而且學了之後還能夠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後來才能建立很大的功業。再如希臘的亞曆山大大帝,他雖然是隻活了30多歲,但在小時候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是希臘大哲學家,他到馬其頓宮廷去教13歲的王子,這個王子後來成帝國的皇帝。亞曆山大大帝之所以會在他的時代就能有一種全球化的觀念,要把他的功業推廣到世界各洲,這與他從小跟著偉大的老師專心學習有關。知識開闊了他的心胸,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眼界超出了同時代的人。隻可惜他後來走偏了,隻知道用武力去征伐別國。所以,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管別人的閑事,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因為年輕人思維比較敏捷,記憶力又好,這時候不學習就可惜了。而年輕時候的學習,等於累積了資源,為將來打下基礎,一旦有機會,潛力就會爆發出來,讓人刮目相看。

《孟子》裏提到一個故事,說有兩個基礎差不多的人,同時拜在圍棋國手秋的門下學習,結果學習成績卻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因為第一位同學專心致誌,認真聽講;第二位同學胡思亂想,以為會有天鵝飛來,準備要拿弓箭射它,學習效果當然不好。

《莊子》裏也講了一個故事,說孔子看到一位老人家黏蟬,技術出神入化,像在地上撿樹葉一樣,很快把一麻袋裝滿了。孔子請教他,您怎麼有這樣的本事?老人講的回答很簡單:我用心專注,天地那麼大,都不能拿來跟我交換蟬的翅膀。為什麼?因為各種誘惑我通通不看,隻看蟬的翅膀。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今天做這件事就把它做好;現在念這本書就不要去想別的書。如果學開車,心中想到是遊泳;學遊泳,又想到打字;學打字,又念念不忘下棋;那麼到頭來注定什麼都學不成。我記得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上數學課看英文,上英文課看數學,為什麼?因為下節課要考那一科。結果該上的課沒上好,拚命準備下次要考的試,到最後每一科都不專心學,隻是應付考試而已。所以,不管你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你不妨問問自己,我能用心專注嗎?能像孔子那樣,把學習當成是趕車嗎?能趕上了,還怕失去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什麼都可能學會。(責任編輯/張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