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榫卯結構與帥才培養(1 / 1)

榫卯結構與帥才培養

王通訊專欄·人才隨筆

作者:王通訊

關於人才培養,民國時期的教育家經亨頤有一番特別的論述:“以大廈比喻國家,人才比喻棟梁是老話了,但我以為,構成大廈還要有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此凸彼凹的榫頭。如果沒有榫頭,再好的棟梁有什麼用?現在的中國……所缺的是默默無聞的榫頭。”1916年,正擔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他說:“我這個學校,不光要培養棟梁,更要培養能為全社會所用的榫頭。”

經亨頤講的“榫頭”乃民間稱謂,實際上是指建築學上的一種結構,即“榫卯結構”。這種結構,確實不是棟梁,也不是椽檁,而是一種能夠把不同棟梁鉚合起來的此凸彼凹的巧妙連接。從人才學的角度來看,隻有帥才才能發揮這樣的功能。在努力建設人才強國的今天,這種社會“榫卯結構”特別值得重視。

之所以將“榫卯結構”與“帥才”聯係在一起,是因為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看到帥才確實能夠把各類人才巧妙地組織起來,起到一般人才難以起到的作用,實現一般人才難以實現的偉大目標。

在世界大科學發端之際,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就曾經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榫卯”。他將15萬科技人員組織起來,在20億美元的支持下,與德國法西斯賽跑,終於趕在德國法西斯前麵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原子彈製造工程——曼哈頓工程。盡管奧本海默在物理學上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是他卻具有特殊的組織才能,獨特的知識結構,卓有成效地領導了世界上4000多名最有才華的科學家共創輝煌。當時,在他領導的科研項目中集聚著英國的查德威克、意大利的費米、德國的貝蒂、前蘇聯的基斯卡柯夫斯基、奧地利的拉比、匈牙利的特勒、丹麥的波爾,以及一大批美國大學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冶金學家等。因此,人們說,奧本海默實際上在領導者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本營”。

領導這樣一個科學團體是極其不容易的。這當然首先需要深孚眾望,其次還要會領導。奧本海默是個天才式的人物,精通八種語言,知識麵廣,在物理學方麵領袖群雄。因此,工作進展順利。那麼,我們要問:一般來講,具備了什麼樣的品格,才能成為一個帥才式的人物呢?根據學者的研究,就科學技術領域而言,應該具備如下的才智特征:

通曉科學技術的總體發展規律,善於洞察科學前沿的突破點;善於發現不同學科最有創造性的人才,並且能夠把他們引導到他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熟悉國家的科技政策,善於選擇不同的科研方案和科研路線;特別善於協調才能各異的專家,並且把他們的聰明才智集中到需要攻克的主要問題上,形成超強的戰鬥力量與融洽的合作關係。

人們一般會認為,這種科技帥才必然是專業能力非凡的科技專才,然而單具備了這一條還不行。玻爾與貝爾納都是才華出眾的物理學家,但是,前者領導出了一個名聲顯赫的哥本哈根學派,後者連一個3人組成的實驗室也領導不起來。

科技帥才有一條最重要的長處就是在對待“人”與“物”方麵,必須對“人與人際關係”具有深刻的理解與興趣。他們是科學技術方麵的組織家和戰略家,打個比方,他們非常像樂隊的指揮與電影的導演;在他們的諸多能力中,協調能力至關重要。比如,要協調科學家之間的關係,要協調工程師之間的關係,要協調科研部門與政府部門的關係等等。在處理眾多關係中,“得當”、“合適”特別重要。凸凹有致,才能鉚合。什麼事情讓誰凸出出來?什麼事情讓誰凹退下去?要想結構得當,其中的親和力、說服力、方向感十分重要。

這樣的人才,從一定意義上講,比優秀科學家還要難找。因此,對於帥才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著力發掘,認真培養。

培養各行各業的帥才,讓他們發揮“榫卯作用”,是當前人才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榫卯結構作用的發揮,不僅可以憑借個人,還可以憑借組織。各種協會、研究會、群眾社團、中間組織也可以積極行動起來,具體負責起不同類型、各個層次帥才的工作。黨管人才的方針已定,隻要有更多的帥才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各地各係統的人才工作一定會呈現出新的局麵。

我們多麼期望中國社會有更多的帥才成長起來!(責任編輯/張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