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觀察的順序、條理,不僅能夠提高孩子觀察和寫作的興趣,而且還有助於訓練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和表達的條理性。
——家教忠告
總之,大自然的陰晴變化、祖國的山山水水、田野裏的一草一木、城市裏的一街一巷,都是觀察的對象,隻有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掌握了觀察的方法,才能提高觀察和寫作的興趣,使筆下的文章結構明朗,層次清晰。
(2)培養孩子觀察人物的方法
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的接觸可以說是最經常不過的了。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奶奶、爺爺、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在學校裏,有老師和同學;在社會上,還要接觸許多不知名的男女老少。那麼,怎樣才能抓住人物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準確、得當的評價呢?這就需要學會各種觀察人物的方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點進行觀察
人的外貌就是我們常說的“肖像”,它一般包括這幾個方麵:身材、長相、服裝、神態等。
觀察和描寫人物的外貌,既是為了把人物的外形特征介紹給讀者,也是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在觀察人物外貌時要細致,要注意觀察對象“與眾不同”的特點,以便把一個人的外貌清晰地、有特征地描繪出來。
——家教忠告
例如:魯迅先生在小說《故鄉》中曾有一段對少年時代的閏土的外貌描寫:“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作者通過對其外貌的描寫,反映出閏土備受父母疼愛,淳樸、天真、健康的特點,使一個生長在海邊的農村少年的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
其實,在孩子寫的文章裏,也不乏好的人物外貌的片斷描寫。比如,某校小學四年級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對自己一位小朋友的外貌描寫:
“一張又白又胖的圓臉活像一個揉圓的湯圓,卻又總帶著淺淺的紅暈。淡淡的眉毛下麵,一雙不大的眼睛,一笑起來,就眯成了一條細縫。
嘴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就像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小作者在觀察的過程中,抓住了同學的白、胖、眉淺、眼小等特點,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小夥伴樸實、敦厚、可愛的特點寫得栩栩如生。
有的孩子在觀察和描寫人物外貌時,往往抓不住那些有明顯特征的地方,不分主次地看,不分主次地寫,那麼,這個人的外貌仍舊給人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什麼都看,等於什麼都沒看;什麼都寫,等於什麼也沒寫。因此,家長們不妨在引導孩子觀察人物外貌時,抓住被觀察對象外貌方麵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來寫。引導孩子自覺地去觀察身邊的親朋好友、小同學、鄰居的外貌特點,並把觀察到的口述或記錄下來,給對方讀,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並適時加以指導,逐步提高他們的觀察和寫作能力。
②觀察人們的語言特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一個發音器官健全的人總是要說話的,而且各種人由於年齡不同,身份職業有差異,知識教養有懸殊,思想性格有差異,所說的話通常都是不一樣的。古人說:“言為心聲”
,就是說,一個人說的話往往是思想感情的表露。仔細觀察別人說話的神態和語氣,並且能把它們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寫起作文來,就會信手拈來,不費什麼力氣了。那麼,在觀察人的語言神態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大千世界,人物眾多,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養成“聽”話的習慣。
如果我們對每一個人講的話都能認真地作一番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他們因身份不同,性格有異,說起話來,會帶有明顯的特點。
③觀察人物的各種行為要寫活一個人,除了觀察他的外貌和語言外,還必須觀察他的行動。因為行動是人的心情、思想、性格的一種外在表現。人的一舉一動,無不和他情感的絲縷、性格的脈絡緊緊相連。人的行動總是為著某一件事而“行”而“動”的。人們的行動總會體現一個人一定的性格因素,表達一定的感情色彩,反映一定的精神麵貌。那麼,我們建議家長們不妨教教孩子們注意人們那些特征明顯的動作,再掂量它們所包含的意義。
其實,有許多家長在平時也都非常注意培養孩子觀察人物動作,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大人做事,並讓他們抓住大人們的動作特點來揣摸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判斷人們動作所代表的含義。
現在,在學校,訓練和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已普遍地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同學已經在這方麵有了收獲。這說明,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對提高寫作水平、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激發多方麵的興趣,都是很有好處的。家長們不妨也從現在開始試一試,重視培養您的孩子的觀察興趣,指導孩子遇事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多記憶,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2.提高孩子做作文時的審題能力
命題作文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最常見的作文類型。這種作文的題目是事先給定的,寫作文的時候必須按照題目所限定的內容或題材去寫。對於命題作文來說,審題是進行這類作文的第一個步驟。孩子的審題能力是指孩子分辨題目的對象、範圍,明確題目要寫的重點和題目允許采用的體裁的能力。家長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對孩子進行審題能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