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
——魯迅
孩子寫作文,大多是寫人記事。作文寫得好壞,與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有關。許多孩子提起寫作文就頭痛,眾多的家長對輔導孩子寫作文也是手足無措,作文書買了一大堆,道理講了一火車,孩子除了茫然之外卻毫無反應。其實,指導孩子寫作文並非想像的那樣難,關鍵是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指導孩子打好寫作文的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宏偉的大廈沒有堅實的基礎是決不會矗立起來的。指導孩子寫好作文也是這樣,關鍵是要先打好基礎。
1.在觀察中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
學生寫作文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樣,有興趣就喜歡做,就會用心去做,也做得好;反之,缺乏興趣則很可能“一寸不通,萬丈無功”。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觀察力是人們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時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觀察是思維的感知階段、是發展智力的第一步,培養觀察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因此,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寫好作文,首先要學會觀察。魯迅先生曾說過:“如果要創作,第一需觀察。”“要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隻看到一點就寫。”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呢?
(1)培養孩子觀察自然景物的能力
①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
大自然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大自然對孩子們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那初升的旭日,那廣闊的原野,那蒼翠的樹木,那晶瑩的雪花,那連綿起伏的山巒……都是孩子們作文的生動素材,不少孩子喜歡在自己的文章中寫上些雲、月、山、水、樹、花等的景物片斷。的確,在一篇作文中,恰到好處地描繪一下自然景物,對於渲染氣氛、抒發感情都能產生較好的作用。但是,要寫好自然景物,首先是靠觀察。
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林海》中有這樣幾段描寫: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但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
“多少條嶺啊,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鍾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淩人。”這裏,作者通過細心觀察,抓住了大興安嶺嶺多而溫柔的特點。在對林的描寫中,又有這樣幾段話:“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
從這些描寫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觀察得是何等仔細,隻有這樣,才能反映景物的明顯特征:綠而廣闊。
其實,不僅作家善於觀察,據調查,很多家長也非常注意對孩子觀察力的培養。
某校一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到北京懷柔山區,路上,引導孩子觀察山區的霧與城市的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特點。孩子在細心觀察後,抓住了山區薄霧時隱時現的特點,形象地描繪出霧中的山間美景:“銀紗般的薄霧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時隱時現,就像是個頑皮的孩子,待我們來到山坡上,又不知何時早已溜得無影無蹤了。”行程中,家長又進一步指導孩子抓住山間樹木的特點進行細致觀察,孩子動筆時,賦予山中樹木鮮明的色彩:“那山上不知名的紅葉,絕不亞於香山那火焰般的楓葉,偶爾還看到幾棵野柿樹,那紅彤彤的小燈籠會讓你感受到豐收的喜悅。樹的獨到之處,還在於它帶給人們的安逸、舒適,使你忘記了城市的喧囂。”
由此可見,在觀察自然景物時,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本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有時表現在色彩上,有時表現在形態上,有時表現在動、靜上,等等。隻有抓住了景物的特點,才能使自然景物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因而產生良好的感染效果。
②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順序,是指觀察時的先後次序。觀察時的順序有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之分。觀察事物不能跳來跳去,次序不能顛倒,一定要有順序和條理。
如果觀察時沒有一定的順序,就會影響觀察效果,或是得不到正確的印象,或是理不清各點之間的關係,觀察效果不好,自然會影響寫作質量。學生在觀察時往往容易迷戀於事物的新奇,聽憑主觀的興趣,這樣沒看完,就忙著看那樣,東看一眼,西看一眼,沒有一定的次序,結果是走馬觀花,隻知道個大略,寫起來依然是內容空洞、幹巴。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時,也應該著力引導孩子在觀察順序上下些功夫。
一位中年級的學生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時,就注重指導孩子要按照一定順序觀察自然景物的變化。夏天,他與孩子一起觀察雷陣雨的全過程。從雨前起風到空中雲的變化(“天空中的雲像野馬”),周圍物的變化(“樹木在風中急劇地搖擺”),到雨中雷電交加(“閃電像一把利劍要把黑鍋底似的天空劈開”),大雨瓢潑(“像瀑布,傾瀉而下”),雨後(“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令人氣爽神怡,樹木被雨水衝刷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