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幫助孩子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4)(1 / 3)

那是一九七二年八月三日的夜晚,我在馬路上騎自行車,不留神插進了快行線。突然一聲緊急刹車,一輛大型“紅旗”轎車緊貼著我身體的左側,嘎地停住了。我剛扭過頭,這輛車後座旁的窗簾唰地拉開了。周總理那慈祥的麵容立即躍入了我的眼簾。嗬!我仔細再看看,真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正親切地注視著我,目光中充滿了關切,充滿了愛護,像在詢問:同誌,碰著了嗎?受傷沒有?

這段敘述很明顯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先寫“我”不留神騎車插入了快行線;再寫“紅旗”轎車急刹車,“我”發現了周總理;最後寫周總理對“我”的關切。標示時間的詞有“突然”、“剛”和“再”、“正”,層次劃分正好在“突然”和“再”所在的句子處。

再比如:

我從東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去,未進入廣場就望見紀念碑。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和天安門遙遙相對,在遠處就可以看到毛主席親筆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個金色大字。我越過廣場,踏著橘黃色花崗石大道,徐徐走到紀念碑台階前,從近處仔細瞻仰紀念碑。

這段話中觀察者的位置從遠處到近處,顯示出內容上的層次關係,第一層先寫從遠處觀察得到的印象,第二層寫到近處細細瞻仰。這裏顯示空間位置變化的詞語提示層次劃分的方法。

因此,在閱讀一段文章時,看清它是否是按時間或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對劃分段內層次很有用,如果是,那麼標示時間或空間變化的詞語往往是層次劃分的標誌。

(3)“掐頭去尾”與“穿鞋戴帽”

有的段落,如議論文,往往開頭提出論點,然後再議論,最後作總結。如下段文字:

我對鬆樹懷著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鬆樹的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並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鬆樹的葉子可以提煉揮發油;鬆樹的脂液可以製鬆香、鬆節油,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鬆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陰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開頭一句點明鬆樹有自我犧牲精神,接下來從各方麵講鬆樹對人類的貢獻。最後一句指出鬆樹為了人類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很明顯,這段文字的“帽子”和“鞋”正好是分層的依據。

說明文則往往先說出事物特征,再作具體說明,比如:

這個院子跟附近的許多院子沒有什麼差別。周圍是半人高的木柵欄,左邊是一間獨立的小屋,屋裏有一口井;右邊是兩間正屋,每間大約一丈見方,前麵有走廊;正屋的下麵有個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麵,是做廚房用的,從一道小梯子走下去。——這麼樣一個院子,在當年正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標準式樣。

這段話先指明院子的特點——跟附近許多院子沒有什麼差別,再具體介紹其布局,最後一句強調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標準式樣,非常普通。其一首一尾兩句又正好是分層的位置。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

劃分層次有捷徑,“掐頭去尾”常適用。

先總後分再總結,三個層次分得清。

(4)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步步為營”是一種穩健的戰術,有的文章安排材料也使用這種方法,這就是“層進式”結構。讀這種結構的文章,你可以明顯地感到它的意思是有層次性的,下一層次建立在上一層次的基礎上,一層比一層的意思更深刻。這種文章段內層次的劃分,就應劃在意思推進的銜接處。

例如: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隻覺得它隻是樹?難道你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曆史的那種精神和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