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先寫白楊樹外形給人的印象,再寫人們見到它後會產生的聯想,揭示其象征意義。很明顯從外形特點到象征意義意思深化了,應劃分層次。再看揭示象征意義的幾句話,作者用了四個反問句,意思明顯是從“隻是樹——北方農民——守衛家鄉的哨兵——精神和意誌”層層深入的,如果劃分層次的話,每個反問句就可劃分為一層。
(5)作者“告訴你”
作者都希望把自己的意思條理清楚地告訴讀者,為此,必然會時時向讀者提示自己的思考過程。當然,作者不會明白地說“到這兒是一個意思,到那兒是另一個意思”(個別情況下也會這麼明白地講出來,如講演稿),但總會給讀者以顯示內容層次的提示,如果在閱讀中注意一下這些提示語,劃分層次就會快捷得多了。
這類提示語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是重複性詞語。一個段落中作者不會無緣無故重複某些詞語,如果出現間隔反複(有時甚至是連續反複),此處往往該分層。例如《向沙漠進軍》中講:“風沙的進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可以稱為‘遊擊戰’……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這裏的“一種”、“一種”就是劃分層次的標誌。
二是顯示順序的詞語,如一、二、三、四,“首先”、“其次”、“再者”
等,例如《中國的石拱橋》一文中講:
為什麼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次,我國石拱橋的設計施工有優良傳統……再其次,我國富有建築用的各種石料,……文中的“首先”、“其次”、“再其次”都是分層的標誌。
三是某些呼應性詞語。如“一方麵……另一方麵”、“總之”、“先……後……”等等。
四是關聯詞語。前邊已講過“但是”的作用,此外還應注意“因此”、“因為”、“所以”等。這些詞語處也可能是劃分層次的地方。
五是設問句“為什麼呢”。這往往是從現象到原因的轉折點,多半是要劃分層次的,例如: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這段話先講蘇州園林建築在布局上的特點——不講究對稱。再用一個設問句引出為什麼如此。先現象後本質,先結果後原因,這裏的設問句正好是分層次的標誌。
3.歸納段落大意的兩種方法
一段文章的段意其基本要求是能全麵準確地概括它的主要意思。第一是要不偏,第二是盡量不遺漏主要內容。
在具體寫出一段文章的段意時,有繁、簡兩條路,下麵就講些具體的方法。
(1)選取中心句一段說明文或議論文往往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圍繞中心句組織,因此隻要有中心句,稍作調整就可以成為這段文字的段意。有的記敘文也可能有中心句,也可采取此法。例如: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製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遊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