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幫助孩子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4)(3 / 3)

這段話很明顯是圍繞第二句寫的。首句寫不同,用“可是”轉到重點,寫“同”,三句從實際寫,四句總結三句,五句從願望與實績證明第二句。所以寫此段段意隻需在第二句基礎上略加改動即可。當然還可再簡略些,隻寫“概括蘇州園林總體特點”也可以。

說明文的中心句多為對所說明事物特征的說明,議論文的中心句是這段文字的論點。

(2)篩選字句概括法有些記敘性文字,不好找到中心句或沒有中心句,就可以采用篩選字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從一段話的各個層次中,找出最能概括一層意思的字句,組合成一段的段意。例如:

大豆原產於我國,在古代稱為“菽”,已有五千年栽培曆史。20世紀初,大豆還隻有我國和我國近鄰的一些國家種植,近十幾年,世界上到處引種,成了栽培麵積擴大得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國大豆播種麵積有一億多畝,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種眾多,我國現有的品種不下五千種,無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區,就可以種植大豆,我國北起黑龍江的最北部,南至兩廣,大豆分布極廣。東北地區、黃河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三大集中產區。大豆色澤有黃、青、褐、黑和雙色五種,籽粒大小差別很大:小粒品種百粒重隻有四五克,大粒品種百粒重可達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約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點鍾開放,開放時間隻有一個多小時。全株的花開完大約需要半個月。

全段大致講了以下幾方麵內容:第一,大豆原產我國,現在栽培麵積擴大得很大,我國即有一億多畝。第二,大豆品種眾多,在我國分布極廣,東北、黃淮及長江流域是三大產區。第三,大豆的色澤、籽粒差別及開花情況。從這些內容中進一步篩選,即可發現“原產”、“栽培麵積”

、“品種”、“開花”是概括力最強的詞。再進一步調整語言即可形成本段段意:

本段介紹了大豆的原產地、目前的栽培狀況、品種及開花情況。

一個自然段可以如此概括段意,幾個自然段合起來構成的結構段,也可以仿照這樣的辦法來概括段落大意。例如下麵的段落:

一事不做,憑空設想,那是“空想”。不動腦筋,埋頭苦幹,那是“死做”。無論什麼事情,工作也好,學習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

想和做怎樣才能夠聯結起來呢?我們常常聽說“從實際出發”這句話,這就是想和做聯結起來的一條路。想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就不能空想,必須去接近實際。怎樣才能夠接近實際?當然要觀察。光靠觀察還不夠,還得有行動。舉個例子來說,人怎樣學會遊泳的呢?光靠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浮沉的現象,光靠觀察魚類和水禽類的動作,那是不夠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試驗,一次、兩次、十次、幾十次地試驗,才學會了遊泳。如果隻站在水邊,光是一陣子呆看,再發一陣子空想,即使能夠想出一大堆“道理”來,自己還是不會遊泳,對於別的遊泳的人也沒有好處。這樣空想出來的“道理”其實並不算什麼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動中取得經驗,再根據經驗想出來的。而且想出來的道理到底對不對,還得拿行動來證明:

行得通的就是對的,行不通的就是錯的。

一麵做,一麵想。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三個自然段的關係正好是“總、分、總”的關係。首段提出觀點,“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第二段論述想和做怎樣聯結起來;最後一段是結論,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請你根據這個分析概括一下它的段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