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中的停頓不僅是換氣的需要,也是控製語速、轉換情緒、正確表達語句和段落含義的需要。停頓的一般規律是段落停頓大於句子,句號、問號、感歎號的停頓大於分號和冒號,分號和冒號的停頓大於逗號,逗號的停頓大於頓號,頓號的停頓大於句中詞語間的停頓。而一個詞語的幾個音節之間則不宜有明顯的停頓。如果停頓處理不好,讀破了詞語或句子,讀斷了章節,就會破壞文章內容的表達。
如:“碧/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把“碧藍”、“天空”、“金黃”三個詞都給讀破了,不但聽起來別扭,而且意思也很難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數應是11;若讀成“5加2/乘以3”,得數則變成21了。
停頓可分為以下幾種:
√ 句逗停頓,就是按文中標點符號的要求停頓;√ 語法停頓,指句子中語法成分之間的停頓。
√ 邏輯停頓,指為了突出或強調某一事物而停頓,如“葉/沒有枯”,“葉”後雖無標點,但應有稍大的停頓,以突出“葉”。
√ 感情停頓,是屬於表達感情的需要而停頓的,如“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時候的女教師/蔡芸芝先生。”這種停頓就突出了對蔡芸芝老師深厚的感情。
√ 結構停頓,是層次、段落之間的停頓,一般比較長一些,以便在朗讀中能把文章的結構關係體現出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適
朗讀的速度是指在讀的過程中音節頻率的快慢。對於朗讀速度雖然沒有明確的標準,但也不能任意亂讀,既要照顧到文章內容的要求,也要考慮到讓別人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速度就必須限製在一定的頻率之內。根據漢語的特點,一般的朗讀,以每秒鍾4個左右的音節為宜,過快了別人聽起來就會感到吃力甚至聽不清。從文章內容上的要求看,一般來說,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要讀得慢一些。詩歌內涵比較豐富,語言又精練,讀快了會使人沒有回味的餘地,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寫,特別是靜態的描寫,比較傷感的場麵,情緒低沉的語言,讀的速度也要稍慢一些,以給人清晰的印象,能與文中的內容和氣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較緊張的場麵,快速的動作,迅猛發展的局勢,激動人心的情節,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喚,熱烈的爭辯,憤怒的譴責,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讀的速度都要快一些,這樣才能表達出當時的情況,製造出相應的氣氛。
(4)語氣、語調要恰當
朗讀中句子的語氣和語調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來表達,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當你把借的書還給人家時,人家可能問你:“看完了?”句尾語調較高,用疑問的語氣,表示一種詢問。你回答說:“看完了。”句尾語調下降,語氣平緩,表示肯定。假如人家不相信,可能再追問一句:“看完了?!”語調上升得更高,疑問的語氣更強烈,表示一種不相信。你則回答:“看完了!”語氣肯定,不但不容置疑,並且帶有一種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種不同的語氣,表達了四種不同的意思。
所謂語調,就是根據聲音的高低、輕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聲調。句子的語調主要是根據句子表達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一般表示興奮、喜悅、緊張、激烈內容的用高調,表示悲傷、慚愧、平靜、淒涼等內容用低調。
(5)流利、自然、生動
流利,就是要讀得熟練,不斷句,不重複,吐字清晰準確,不出錯誤。這是朗讀的基本要求。
自然,就是讀得不死板,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充分地表現出來,聲音流暢,語氣真實,聽起來跟平時說話一樣,不會給人以做作之感。
生動,就是要有喜、怒、哀、樂、愛、憎的感情的表達,把作者的感情體驗和複雜的心情通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