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第一次就發生在1~2歲間,
所有的第一次,無一例外都需要媽媽耐心地教,悉心地照料和溫馨地嗬護才能順利的完成……
第一次學說話
讓我們看一下寶寶從會發出聲音到真正會說話需要經曆哪幾個時間段。
出生後第5個星期發出簡單的“a、o、k”的音
由此可見,寶寶真正意義上的說話要到1歲多才行,之前的隻不過是把發音當作遊戲在玩。
學說話必須具備的3個生理條件都要正常才行,即發音器官正常、聽力器官正常和大腦發育正常。發音器官決定了寶寶發音準不準(當然,牙齒沒長全有些音是發不出來的);掌握語音依靠的是聽力器官;大腦的發育則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左腦負責控製語言。
如果寶寶到了3、4歲還不會說話,你要從這3方麵檢查是否有器質性或功能性的病變。
很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件事情——寶寶大腦兩半球5歲之後才初步分了工,不過和成年人相比,左腦半球的語言優勢並不那麼明顯,之前是沒什麼差別的。也就是說5歲之前左腦受損傷,右腦可以代其發揮作用,長大後說話的能力和別人不會有什麼兩樣。
那為什麼會有寶寶出現語言障礙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3方麵,缺乏語言剌激也是造成語言障礙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重複和模仿大人說過的話,邊玩邊喃喃自語。你不能對他不理不睬,應該有意識地為寶寶創造語言環境(詳細做法請參考本章“寶寶媽媽一來”)。
口吃,能夠被杜絕
“口吃”就是“結巴”,一種常見的語言流暢性障礙,大約5%的寶寶在學語過程中出現過口吃,絕大多數能自然緩解或被糾正過來。
口吃一個重要的成因就是模仿。正如剛才所說,寶寶學說話的語言環境很重要,他像台複印機,給什麼就COPY出什麼來。別讓寶寶模仿口吃說話,那樣真的一點也不可愛。
其他造成口吃的原因有:
①重病破壞了聽力和大腦語言運動中樞導致口吃——病理性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②父母長時間過於嚴厲地教育寶寶——寶寶怕受責備,語言和思維混亂脫節,想的比說的快,一緊張立刻口吃。
③父母對寶寶語言方麵太過苛求——寶寶擔心說不好而自卑、焦慮和畏縮,所有這些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重口吃。
想要杜絕口吃,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寶寶說話結巴時你要做到:
①用你的語速去影響寶寶的語速——用較慢的語速告訴他停一會兒再說。
②不反複斥責“你又口吃了”、“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以免口吃加重。
③父母說話必須清晰、簡潔,不說“喝水水”、“小狗狗”之類的話。
懶技大公開——超管用的糾正口吃法
如果寶寶還是說不好,那就用唱的!很多口吃的孩子有個特點就是,一唱歌馬上就不口吃了。學唱歌,背誦歌謠,都是矯正口吃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次學走路
爬給了寶寶自由,比爬更能自由行動的是走。讓寶寶嚐試雙腿支撐身體站立的動力不是你的鼓勵,而是來自他自己的好奇心,有趣吧?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模仿能力真是超強!看到爸爸媽媽用兩條腿走路,就想要模仿了。
獨自站立是行走的前提,寶寶會嚐試用雙手抓住和他差不多高矮的東西,比如茶幾、床沿或者你的腿來幫自己保持平衡,然後站立起來。這時將會發生:
站立起來的寶寶→不知所措→焦急→哭著求助←自己不敢坐下去
你要這樣應對:
馬上扶住寶寶→讓他感到安全→寶寶情緒穩定之後→先別急著抱起他或扶他坐下→指導他彎曲雙腿→安全地蹲下
教會寶寶如何“安全地蹲下”非常重要,當你不在他身邊,寶寶能用這個方法讓自己少摔幾下,在他繼而嚐試邁步行走的過程中也會經常用到。
當寶寶對站立輕車熟路之後,就會手裏抓著東西保持平衡,試驗性地向前邁出一小步,兩小步……反複練習找到平衡感後就會自信滿滿地鬆開扶東西的手,自由地邁步了。雖然還踉踉蹌蹌的,但用不了多久就能“閑庭信步”了。
這個過程中,你需要當個好“跟班”,不僅讓寶寶在你的視線範圍內活動,還得隨時準備衝上前做“救援”。
兩個實用的幫寶寶學走路的方法:
①跪在寶貝麵前,伸出雙手拉住他的手,鼓勵他邁步,朝向你走來。
②站在寶寶身後,雙手扶住他的腋窩處,跟著他一起走。
開始時你要用力扶住寶寶,之後你隻需用一點點力,最後,你就變成了個“閑置物品”啦……
到底用不用學步車
寶寶走路的時間有早有晚,具體行為發生在下列時間前後,看過就對比一下自己的寶寶,再決定也不遲:
5個月左右——強力彈跳球
在你大腿上的寶寶跳上跳下的,這是他非常喜歡的一種運動。
8個月左右——扶物站立
可能會嚐試抓著身邊一切能抓到的東西往起站,隨後開始練習爬行。
9~10個月左右——練習蹲下起來
學會站累了如何彎曲膝蓋蹲下去,是個大工程。
11個月左右——獨自站立和下蹲
能抓住媽媽的手一同走路,為自己走打基礎。
13個月左右——獨立行走
大約75%的寶寶能像小企鵝似的蹣跚行走,但需要媽媽在一旁輔助。
14個月左右——熟練地走路
站立、下蹲、走路,獨自完成都沒問題,甚至有的寶寶能倒退一兩步拿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