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琴藝術多年來一直處於相對冷門的狀態,早在20世紀90年代,學琴、彈琴的人還十分稀少。近幾年來的“古琴熱”,使得合格的古琴師資十分匱乏。一時間一些人通過短期的古琴學習,在掌握了簡單的古琴彈奏技術之後,便開始開班授徒,再通過倒賣古琴牟取利益。全然不管其中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更談不上古琴傳統和精神的學習與傳承。
再次,傳統古琴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在這種規模化的古琴教學中,也不可能實現。於是,便出現了某古琴培訓班多達十幾甚至幾十人一班,如同廣播體操式的古琴教學模式。難以想象,在這樣一種機械、呆板、速成、粗糙的古琴教學中,學琴的琴生又能學到什麼樣的古琴呢?至於品味琴中之意,體會其中幽深淡遠之境,就更無從談起了。然而,對於琴師而言,更看重的在於學員的數量和規模。學員越多,意味著銷售的古琴也愈多,甚至有個別琴師在招生之前,對於已備有古琴的學員,拒絕招收。其目的也是昭然若揭!
當下古琴教學和普及中存在問題,不勝枚舉。近幾年,古琴界也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究其因,還是欲望和利益的驅使。事實上,如今的古琴,已被融入了太多世俗的東西,和琴的精神相去甚遠。古琴申遺成功以來,琴壇日益喧囂、浮躁,古琴教學混亂、無序,大多數琴人功利、世俗。各地琴人為了“古琴傳承人”的稱號,也是鬧得不可開交,實在是很沒有意思。想來,人的性情、趣味各不相同,當今社會物質誘惑多多,琴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群體,自然也不例外了!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倡導絕對的非功利、非商業的行為模式,已經是不太可能。傳統倫理所主張的非功利性的純利他美德,在當今社會已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理想主義。然而,即使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也要求人們遵守普遍的商業誠信原則和恪守基本的道德底線。在正視市場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功利行為的同時,它也要求在商業活動中提供功利正當性、價值合理性和交往規範性的倫理支持。作為琴人,即使從事與古琴相關的商業活動,也應當遵守基本的商業規則和商業道德!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中國古琴藝術的申遺報告提出了一係列的問題,他們尤為關注的是:“其因缺乏保衛和保護措施、或因迅速變革的進程、或城市化、或文化移入麵臨的消失危險”,以及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為防止濫用文化表現形式所采取的法律保護措施。”
在這樣一個利益為重的時代,古琴音樂所遭遇的一些商業化的情況,其實和其它文化遺產所麵對的情形是一樣的。早在2000年,在東京召開的“無形文化與旅遊業國際研討會”上,已有學者提出:現代商業和非物質遺產是兩回事,就如同旅遊業與無形文化傳統是兩回事一樣。“他們各有自己的發展條件、追求目標和生存價值。兩者的結合實際上包含了內在的矛盾。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相對穩定的環境,它與傳統社會生活習俗和精神密切相關,一般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變化發展的。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挑戰麵前,無形文化需要花錢、甚至賠錢才能加以保護和發展,它們關注自身的精神內涵和功能”。而現代商業則是在變化、活躍、競爭的環境中生存,靠利用其它資源發展,關注的是經濟效益。“理想的方法,似乎應當是先對無形文化遺產的傳統加以研究保存,然後再拿去做商業資源。但是現實並不是這樣,無形文化總是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被動地、帶有強製性地被商業掠奪做了資源。這樣,許多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就被扭曲、做假、破壞”。傳統文化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扭曲,有的在利益驅動下,滋生了造假、浮誇的急功近利的風氣。有的在商業開發的無形文化傳統在逐漸流於形式,失去它原有的文化價值。
早在幾年前,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目前這種“文化商品化”的趨勢表示了擔憂。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在一些地方,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生財之道,同時也嚴重走樣和變形,‘保留’的僅僅是外殼。”“當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做到家的時候,就將其推向市場進行開發利用,實際上是等於把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撕成碎片,各取所需。”有鑒於此,我們不得不擔心,這是在打著保護的旗子進行最後一次徹底的文化破壞!種種現象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商業化大潮的迅猛和人們的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在表明我們整個民族對傳統的無知和蔑視!
想來,在眼下這個泡沫、功利的時代,終究,連古琴這樣的樂器也未能幸免。如今,琴界越來越熱鬧,但琴的精神,卻也漸行漸遠……
章華英:中央音樂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