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塞德茲的天才教育(2 / 3)

站在門外的吉姆傷心地哭了起來,他弄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這樣。他本想和父親一起來分享自己的快樂,還想向父親請教一些他不明白的東西。可是現在,他突然發現父親並不喜歡這樣。

突然之間,吉姆的那種良好的心態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種極壞的感覺湧上了心頭,他的快樂和自信被另一種東西所取代:我是個很糟糕的孩子。

從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吉姆臉上的笑容,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原本極有才華的孩子最終一事無成。

塞德茲認為,對孩子而言,良好的自信和自我感覺十分重要,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父母應該千方百計提升孩子的自信,而不應該打擊。

4.避免片麵教育導致孩子平庸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學得太多就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隻讓孩子學習一門知識。這種想法在塞德茲博士看來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各種知識都是有聯係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影響的關係。

僅學一門知識,隻能使孩子的視野局限在狹小的範圍之中。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所謂的神童,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然而這種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因此很多人稱他們“過了二十就是凡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小時候風光無限的神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

塞德茲認為這正是片麵教育的結果。

這些所謂的神童,往往在孩提時代拚命地學一樣東西,將全部的寶貴童年都一門心思地集中一處。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

當這種突出的表現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和讚譽後,這樣的孩子就會被人們稱為“神童”或者“天才”。但是塞德茲博士認為這是一種錯覺。因為這樣的孩子在一個領域耗費了整個童年的時光和精力,使得他們在其他方麵猶如白癡。很顯然,這樣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天才”,這種所謂的“天才”在本質上是平庸的人。

塞德茲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應該著力於對孩子本身的培養,應該以合理的方式開發出他們潛在的能力。那種為了使孩子一鳴驚人的做法,隻會讓孩子的成長駛入畸形發展的軌道。片麵或著眼於一處的教育隻能使孩子成為庸人。

5.要經常防止習慣的固定化

某些教育家常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習慣。

塞德茲卻指出這是極端錯誤的說法。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形成習慣,而是要經常防止習慣的固定化,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課題。

然而,現行的教育恰恰相反,重紀律甚於重素質,把紀律看得高於一切。凡是遵守紀律的孩子,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種優待;一旦孩子違犯了什麼紀律,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一律視為大敵,非得嚴懲不可。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要用紀律去約束孩子,盡力使他們合乎規範。孰不知,一個合乎規範的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完全喪失了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孩子。

小塞德茲的舅舅是個刻板嚴謹的人,生活極有規律,無論發生什麼事,作息時間從不改變。但這麼一個講究紀律的人,卻有一個最調皮搗蛋的兒子彼特。

彼特是個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動,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壞東西,惹事生非。他與他的父親是兩個極端,因此父子倆之間的戰爭一天之中不知要發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得把祖母剛送給他的萬花筒拆開了,想看看裏麵究竟藏了些什麼,這自然會招致他父親的憤怒。不過拆東西可算是彼特最大的愛好了,凡是讓他感到好奇的東西,都逃不過被拆的命運,當然他也逃不過挨揍的命運。可是無論父親怎麼打罵,他的這個毛病始終也改不了。

還有一次,彼特竟然把一塊金表給拆開了,要知道這塊表是彼特故去的爺爺留下來的遺物。他父親一直十分珍惜,總是帶在懷裏,從不離身。不久前他父親還說表出了點故障,必須拿去修理,哪知還沒來得及修理,就被調皮的他給翻了出來。現在這表被大卸八塊,零件散落了一地。小塞德茲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將兒子扇得坐在地上,接著他上去就是一陣拳打腳踢。

站在一邊的塞德茲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高聲說:“請不要打了,你這樣打孩子太過分了。”

他跺著腳說:“你還護著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麼樣子。”

“彼特是弄壞了表,但是你認為一塊表比自己的兒子更重要嗎?”

這時,彼特抽抽咽咽地說:“我沒弄壞表……我……我隻是要拆開看看它哪兒出毛病了……”

塞德茲繼續對他說:“不管彼特是修表還是拆表,你都不應該打他,恐怕又一個‘愛迪生’就這樣被你給‘槍斃’了。”

他愣了一下,問道:“我不懂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算孩子拆壞了金表,他也隻是想知道金表裏到底有什麼,這是一種好奇心,這是有求知欲和想像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創造。如果你是一個明智的父親,就不應該打孩子,而應該解放孩子的雙手,要給孩子提供從小就能夠動手的機會。”

那天彼特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個人坐在門前的台階上,最後終於不哭了,可是眼睛裏卻充滿了9歲的孩子不該有的憂鬱神情。

塞德茲走過去問道:“你還在生父親的氣嗎?彼特?”

他看著塞德茲,鼓起勇氣說:“沒有,我隻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彼特突然失蹤了。原來他是跟著一個馬戲團跑了。當家人找到他的時候,他依然不肯回家,而且態度十分堅決。他說自己在家裏總是不愉快,而跟馬戲團在一起,卻感到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快樂,他喜歡馬戲團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他母親哭得昏死過去,彼特才不情願地回家了,這件事對他父親的震動非常大,他開始認真地對待兒子的天性,不再強求他非要與自己一樣。這樣一來,他發現自己和兒子都變得輕鬆愉快了。

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它同時也非常具有典型性。當孩子顯露出某方麵的天才時,父母不但不加以引導和啟發,反而首先是用紀律的條框去規整它,使它符合我們的習慣。這真是教育的悲哀。

塞德茲認為,用煩瑣而不必要的紀律使兒童的習慣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隻會聽話卻不懂思考的機器,這是在教育中應該予以堅決禁止的,這才是教育應遵循的最高紀律。

二、塞德茲天才教育的實踐

1.教育孩子熱愛並努力學習知識

小塞德茲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懂得熱愛知識了。他的這種對知識的熱愛,完全歸功於父親塞德茲對他施行的教育。

雖然小塞德茲很早就喜歡讀書和學習,但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他也曾和其他與他年齡相仿的孩子一樣對一切都漠不關心。那時候,無論父母怎樣引導他,也不能把他從那種天生的貪玩拉到熱愛知識的軌道中來。直到有一天,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他真正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

有一次,小塞德茲和一群小夥伴在外麵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小貓,它骨折了。

小塞德茲抱著那個可憐的小家夥飛快地跑回了家。

“爸爸,爸爸,快幫幫我。”他一進門就衝著塞德茲大喊起來。

“什麼事?怎麼這麼驚慌?”爸爸奇怪地問兒子。

“這隻小貓受傷了,快想想辦法。”小塞德茲焦急地說道。

塞德茲讓他抱著小貓一起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是一個出色的外科大夫,對於他來說,接好一隻小貓的腿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後來,這隻小貓得到了康複並成了塞德茲家庭中的一員,小塞德茲也由此而多了一個小夥伴。

由於這件事,小塞德茲迷上了生理學和醫學,並真正地熱愛上了知識——這一人類最美好的東西。

“爸爸,醫生太偉大了!”有一天,看著得到康複的那隻小貓,小塞德茲感歎道:“如果沒有醫生,這隻小貓永遠也不能再走路了。”

“是啊,如果沒有醫生,不僅貓不能得到恢複,我們人類也會有吃不完的苦頭。”塞德茲說道。

“爸爸,我也想成為醫生,這能行嗎?”小塞德茲看著爸爸,他的眼神似乎在期待著爸爸的肯定。

“為什麼不能?隻要你努力學習,並掌握必備的醫學知識,你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塞德茲笑著對兒子說。

“真的嗎?”小塞德茲的眼睛中流露出興奮的目光。

“當然是真的,爸爸什麼時候騙過你。”

“那麼,你教我吧。”小塞德茲說道。

“這個我可做不到,因為我不是研究醫學的人,不過我可以先教給你一些簡單的有關醫學的知識。”

“醫學的知識?”

“是呀,掌握醫學的知識是成為一名醫生的第一步。”塞德茲把他帶到了書房,並將自己收藏已久的一副骨骼標本拿給他看。

就這樣,5歲的小塞德茲對人體發生了興趣,並開始學習生理學。

可能是由於興趣所致,不久他便在這一領域的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在7歲時就在行醫開診考核的初試中獲得了合格成績。

這樣一來,小塞德茲不僅認識到了醫學知識對於一個想成為醫生的人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物理學知識、天文學知識、地理學知識以及其他門類所有知識的重要性,並在以後的日子裏成了一個熱愛知識並擁有知識的人。

很多人認為小塞德茲的成就來源於天生的才能,其實,所謂天才,就是那種熱愛知識並努力學習的人。

2.讓孩子自願、快樂和主動地學習

小塞德茲從小接受的都是自願的學習,如果他不想學,塞德茲肯定不會強行要求他學。況且,每學一樣知識,小塞德茲總會覺得快樂,並主動要求學更多的知識。

生活之中有一些人,他們的童年在忙碌中度過,絲毫沒有快樂而言。由於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使他們喪失了學習任何東西的熱情。為了使他們成才,他們的父親給他們安排了許多學習內容。這樣,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他們幾乎天天都被關在房間中啃那些無趣的書本。

他們的父母不許他們與別的孩子接觸,也很少帶他們到外麵玩。讀書、學習,幾乎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這些愚蠢的父母以為這樣便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然而他們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興趣的學習才會有良好的效果。用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熱情才怪呢!

雖然小塞德茲同樣在學許多不同門類的知識,但對這些知識他都是充滿激情和興趣的。塞德茲不但不把兒子關在房間中,還時常帶他到大自然中去。

可以這樣說,小塞德茲的教育始終是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的。無論是數學、生理學還是物理學,他都是在那種近似於玩耍的狀態中逐漸掌握的。

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茲就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小塞德茲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麵跑,爸爸。”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塞德茲笑著對兒子說。

“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在動。”兒子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麼變化,反而發現外麵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麼?”

“那麼,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麼想呢?”

“這個嘛……”小塞德茲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麼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麼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茲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麼?祝賀我什麼?”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塞德茲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那麼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小塞德茲說道。

“那麼,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麼效果呢?”塞德茲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麵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小塞德茲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麼,你能跑那麼快嗎?”塞德茲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事實上,這樣類似的討論在父子之間發生過許多次。也正是這種看似閑談般的討論使小塞德茲在輕鬆和有趣之中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也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自願、主動地學習,才可能培養出天才。

3.打開孩子的智慧之窗

塞德茲認為,所謂教育,就是要為孩子打開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夠清楚地觀察人生的是非。

因為人類的理想,決不應當像亞當和夏娃那樣,僅僅滿足於尚不知自己是裸露著身體的天堂生活。所以,教育絕不能讓孩子們成為精神上的盲目者,而是應該培養並鼓勵孩子去探索世界的奧秘。

塞德茲的老朋友哈塞並不同意這個意見。他認為,一個人的童年是最幸福的,做父母的應該盡最大的能力去保護孩子童年的時光。因為孩子長大之後會麵對很多令人頭痛的事,所以要盡可能延長孩子童年的幸福時光。

塞德茲反駁道:幸福的童年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並不僅僅是童年,童年隻是生命的一小部分。如果把幸福和快樂都在童年之中花光,那麼以後的生命應該用什麼來填充呢?

那是一個周末,塞德茲一家和哈塞一家去野外旅行。

他們找了一個環境極好的旅館。當大人們在旅館稍作休整時,小塞德茲和格蘭特爾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兩個孩子去了哪兒啦?”哈塞先生的妻子瑪麗泰勒不安地問道。

“是……是啊,他們到哪兒去了?”哈塞先生也有些緊張。

塞德茲看了看表,剛剛下午3點,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於是便安慰道:“沒關係,這兩個孩子一向是這樣的,他們一定是在某個樹林裏麵玩遊戲,他們很快就會回來。”

但時間過去得很快,到了黃昏時分,兩個孩子仍然沒有回來。

“塞德茲博士,你看這怎麼辦?天都快黑了,他們怎麼還不回來。”

哈塞先生焦急地問道。

“沒關係,我想他們很快就會回來。”塞德茲鎮定地說。事實上,塞德茲心裏也有些擔心,因為他們畢竟隻有6、7歲,這麼小,如果在陌生的地方走失確實太危險。

天黑了。大人們越發著急起來,並請旅館的老板幫忙。店裏的侍者以及很多好心的客人們都出去幫助塞德茲先生和哈塞先生尋找兩個孩子。

很快,人們的心終於放下來:兩個孩子被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