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德茲是繼卡爾·威特後又一著名的天才教育家。
——[意]教育史專家瑪格麗特·西蒙塞德茲的早期教育理論,必將給後世帶來巨大的影響。
——[美]教育家喬·威廉·沃克教授塞德茲:教出天才孩子的天才父親塞德茲博士,美國著名的心理家學,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塞德茲先生原是俄國人,青年時代留學於美國哈佛大學,師從當時著名的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士博士。由於他才華出眾,受到了詹姆士博士的賞識,在詹姆士博士的引導下,塞德茲研究了《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受到書中教育觀念的深刻影響,由此開始了他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塞德茲不僅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家教方法,而且身體力行,把他的兒子小塞德茲培養成為一名享譽天下的少年天才。兒子在11歲時便踏入了哈佛大學的校門。
小塞德茲不到2歲就開始接受教育,3歲時已經能用母語流利地讀寫了。5歲時看到家裏的骨骼標本,對人體產生了興趣,從而開始學習生理學,不久竟然達到了職業醫師水平。在他6歲那年的春天,母親送他去了小學一年級,可到了中午,母親去接他時,他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就在同一年,小塞德茲完成了小學的全部課程。第二年,也就是小塞德茲7歲時,父親帶他去上中學,但由於年齡太小,沒有一家中學願意錄取他,這一年他在家自學了高等數學。
當小塞德茲滿了8歲,終於被一家中學錄取。在學校裏,他的各科成績非常優秀,數學更是尤為超群,很快學校便批準他免學數學,同時讓他幫助老師為其他同學批改數學作業。並且,在這期間小塞德茲試著編寫了天文學、英語語法和拉丁語語法的教科書,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雖然小塞德茲很喜歡中學的生活,但因為中學教的知識他已全部學過了,父親塞德茲便讓小塞德茲又一次退學了。
這時的小塞德茲已經是遠近馳名的小神童了。各方各界的人士紛紛趕來考他,考完後,無不感到驚奇,個個讚歎不已。其中,有一位馬薩諸塞工學院的教授出了一道自己在德國接受博士考試時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結果小塞德茲即席完成,那年他才9歲。
在兒子9歲~10歲的兩年中,塞德茲讓兒子在家中繼續學習。1910年,11歲的小塞德茲進入了哈佛大學,終於重新過上了他喜愛的學校生活。
入學後不久,小塞德茲進行了一次有關第四象限的數學難題講演,使得教授們大吃一驚。大學的第二年,他隻有12歲,但卻非常擅長往往使碩士研究生們感到頭痛的高等數學和天文學,還能用希臘語背誦《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原著作品。
他閱讀埃斯克魯斯、索福克萊斯、歐裏庇得斯、阿裏斯托芬、洛西昂等人的作品,就如同其他孩子讀《魯濱遜漂流記》之類的小說那樣容易和有趣;他還愛好比較語言學和神學,在倫理學、古代史、美國史等方麵,也具有豐富的知識,通曉美國的政治和憲法。
1914年,15歲的小塞德茲作為哈佛大學的優等生畢業了,並很快取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應該說兒子的一切成就都要歸功於天才的父親塞德茲博士。
在兒子獲得成功後,塞德茲博士將培養小塞德茲的教育理念和具體細節歸結成《俗物與天才》一書出版發行。通過此書我們可以看出,塞德茲博士的教育觀念與卡爾·威特先生的教育觀念是一脈相承的,但比卡爾·威特的觀念更前進了一步。
塞德茲博士以卡爾·威特早期教育理論為基礎,融入了自己的切身感悟和觀念。總的來說,他的基本觀念是:天才還是俗物,與其說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還不如說是由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
《俗物與天才》一書的出版,在當時和後世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被一代接一代的父母奉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一、塞德茲天才教育的理念
1.父母決定孩子是庸人還是天才
塞德茲的天才教育理論認為,孩子是成為庸人還是天才,完全取決於父母對他的教育。
在塞德茲博士看來,按照一定規格培養出來的、行動受到限製的、循規蹈矩的、內心壓抑的兒童,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必然成為平庸的人。平庸的人的特征就是很聽話,總是惟命是從、害怕批評,竭力使自己的舉動不出格、不違禮俗、不犯過;他們接受別人教給的東西,幾乎從不表示懷疑,並且他們還會把嫉妒、恐懼和挫折全都傳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人到處都是。
塞德茲先生常常向人介紹一個非常拘謹的孩子的故事。
格蘭特爾·S·哈塞,是塞德茲先生的兒子小塞德茲最要好的朋友。格蘭特爾的父親哈塞先生是一位醫生,同時也是塞德茲博士的老朋友。因此塞德茲先生非常了解哈塞先生一家。
格蘭特爾一生下來就備受束縛。他被層層衣服捂得嚴嚴實實,他發現自己想踢腿時卻不能自由地踢腿;他餓了,可離吃奶的時間還有一小時,這個挫折使他養成了吮吸拇指的習慣。家庭醫生對他的父母說,不要讓他養成這個壞習慣,醫生叫媽媽把兒子的手臂綁進袖筒裏,或者把什麼難聞的東西塗在他的手指上。當他開始在地板上玩耍時,“淘氣”、“肮髒”之類的話立刻滿屋子都能聽到,冷酷的性情就在大人教他怎麼變幹淨中滋長起來了。
家庭中總免不了有很多令人心煩的瑣事,格蘭特爾的父母時常會因為一些瑣事而大聲爭吵。那些爭吵刺痛了小格蘭特爾的神經,他害怕,並啼哭不止。恰恰這樣的哭鬧往往讓父母覺得很沒有道理,進而引來父母對他的打罵。大部分時間格蘭特爾都是由保姆照顧的。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不要犯錯誤,在外人麵前一定要表現得有禮貌、守規矩。所以,當親戚鄰居來拜訪的時候,格蘭特爾必須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在女士們遞給他一塊巧克力時,他必須說“謝謝,夫人”;在男人們命令他離開時,他必須恭敬地說“是的,先生”;他還必須注意在飯桌上的舉止,不管有多餓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談話時,必須管住自己不要插嘴。
在智力上,格蘭特爾當然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他很聰明。他學習起來毫不費力,成績十分優良。但是,他的學校生活同樣毫無樂趣可言。因為學校一心隻想把他訓練成循規蹈矩、言聽計從的學生,哪怕再不合理的規矩他也不能有絲毫反抗。比如學校的惡習是高年級學生可以任意戲弄欺侮低年級學生,格蘭特爾雖然十分憎恨這一行為,但他不敢提出什麼異議,隻能期盼自己早日成為高年級的學生。
格蘭特爾長大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塞德茲先生看來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格蘭特爾也會上大學,但塞德茲先生相信,他離開學校時隻會學到一些膚淺的、沒有多少用處的知識和學問,憑這點東西隻能看看報紙、無聊的電影和流行的偵探叢書。而且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格蘭特爾也不會知道自己真心想從事什麼事業。雖然他也一定有過少年的夢想,希望成為一名探險家、飛行員或是畫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會換來人們的驚呼:“上帝,難道你想靠這種職業為生嗎?這怎麼養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後,在職業的選擇上,格蘭特爾大多會順從父親的意願,他自己對生活的理想根本無足輕重。
是的,在塞德茲先生的眼裏,格蘭特爾就是眾多平庸的人中並不顯眼的一個。
那麼改變世界的天才人物又是怎樣的呢?在塞德茲先生看來,他們各有特色,但有一點相同,他們在幼年時期全是自由的兒童,他們全都不受拘束和壓抑,盡情地發展了自己的天性。
與他的朋友格蘭特爾相比,小塞德茲小時候是一個反應靈敏、行動自由的頑皮的孩子。塞德茲先生形容,當把他舉起時,他的身體像小貓一樣輕盈放鬆;但可憐的格蘭特爾被舉起來時就像一袋笨重的馬鈴薯,他不會放鬆自己,他的反應完全是防禦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茲成為這樣的孩子完全是因為他從一生下來就很少受到束縛與壓抑。在嬰兒時期,他不受繈褓的捆綁,自由地活動身體,他餓了就進食,隻有到必要時才養成整潔的習慣;他很少受到大聲指責,也很少挨打,總是被父母愛著並受到保護;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耍,因為他隻用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學完了別的兒童用八年才能學完的功課。
塞德茲先生相信自己的兒子將來未必成為天才或者完美的人,但他一定會成為心智自由、對生活有自己的追求的人。
也許這就是庸人與天才最大的區別,而造成這種區別的,卻正是他們的父母,以及對之施行的教育方法。
2.孩子的品質源自父母的教育
塞德茲的朋友哈塞認為,一個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質都是天生的,而塞德茲卻恰恰相反,他認為這些大多是來自於這個人得到的教育。
哈塞教育自己的兒子應該成為一個誠實、守本分的人,應該以一顆愛心去對待別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冒沒有意義的風險。
而塞德茲認為,孩子誠實、本分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個性和智慧。孩子從生下來起,就開始受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質都是從別人那兒學來的。他接觸優秀品質的人就會變得優秀,接觸低劣品質的人就會變得低劣。
哈塞的教育一定會使他的兒子格蘭特爾具有一顆愛心,但在某些時候他卻拒絕幫助自己的同伴,這就是因為他的內心之中又缺少了另一個可貴的品質,那就是無私的精神。
歸根結底,他缺乏的是一種優秀的個性。格蘭特爾是一個規矩和本分的人,就像他的父親一樣,可是這類人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而格蘭特爾的這種品質,完全來自於他父親的教育,因為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取決於幼年時期的教育如何。
一次,塞德茲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兒子的一件事。
那天,塞德茲從外麵回來,路過哈塞先生的家門口,塞德茲看見哈塞先生正在訓斥他的兒子格蘭特爾。
“格蘭特爾,你是怎麼搞的,把這雙剛給你買的新鞋弄壞了。”老遠塞德茲就聽見了哈塞先生的說話聲。
“我在與其他的孩子玩的時候……被一顆釘子劃了一下……”格蘭特爾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釘子劃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氣地說,“跟你說過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鬧,你就是不聽。把鞋子弄壞了是小事,弄傷了腳怎麼辦?那會使你變成殘廢的。”
這時,塞德茲看見格蘭特爾難過得都要哭出來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塞德茲笑著向他打招呼,“這是怎麼回事?你瞧,我們的小格蘭特爾多不高興呀!”
“他還不高興?”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這個調皮的家夥把剛買的新鞋弄成了這個樣子。”
“是嗎?”塞德茲做出不在意的樣子,“我看這沒什麼問題。一條小小的傷痕並不影響這雙鞋的作用和美觀。孩子嘛,給他講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麼過於嚴厲。”塞德茲笑著說道。
“不嚴厲不行,否則他會變得無法無天起來。”哈塞先生說。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塞德茲對格蘭特爾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個較為具體的認識。格蘭特爾之所以膽小、自私,都可以歸之於他父親對他的態度。
塞德茲指出,哈塞對兒子的做法看似合理,但極為不明智。首先,在孩子把鞋弄壞之後,他不應該去罵他,而是應用合理的態度教育他以後小心一些。因為孩子弄壞了自己的鞋子,心裏一定是很難過的,再加上父親的責罵,他就更難過,這很容易使人陷入自責和不安之中。另外,父親說釘子會劃傷他的腳,會使他成為殘廢,誇大了這件事的危害,使他產生害怕的心理,這就是導致他膽小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哈塞說格蘭特爾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鬧,這就會使格蘭特爾把這件事的不良後果完全都怪罪到別的孩子身上,他會認為如果不和他們玩就不會有這樣的事了,這樣就直接導致了自私這種不良品質的出現。那麼下一次呢,格蘭特爾肯定會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才去想幫助別人。
所以,塞德茲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品質的形成影響是極大的,人們總是責怪自己的孩子,說他們不聽話,缺點太多,甚至說他們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低俗的教育隻能培養出低俗的品質。
3.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塞德茲先生的同事、心理學教授羅塞爾先生是一位有三個孩子的父親。多年來他一直專心從事著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但這位心理學教授卻曾經做過一件極為愚蠢的事,他居然采取了荒唐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兒子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
塞德茲先生所說的不幸是指一個孩子自信心的完全喪失,從而導致原本極有才華的孩子終生一事無成。
吉姆是羅塞爾教授的大兒子,從他剛剛出生之時起,他就一直表現出他超人的才華。
吉姆3歲時已經會閱讀和書寫,這一點他和小塞德茲幾乎一模一樣。然而這個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才華引起的。
吉姆不但有才華,而且是一個很開朗的孩子。他的性格外向,成天蹦蹦跳跳,喜歡把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這本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他的這種快樂性格卻引起了自己父親的不滿。
吉姆的父親羅塞爾先生性格內向,行事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也不愛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在羅塞爾先生看來一個人應該謙虛,應該穩重,不要總是那麼自以為是。當然,一個人這樣要求自己完全是一種美德。但這位心理學教授卻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他要求他的孩子也像他一樣。
由於吉姆的性格和他完全不同,這就使羅塞爾先生極為生氣。
再加上吉姆成天都在“炫耀”自己的才華,這更讓他感到氣惱。
“吉姆,你又在嚷嚷什麼?”吉姆正在高興地歡笑時羅塞爾先生問道。
“爸爸,我剛剛又讀完了一本書。”吉姆興奮地對父親說。
“我還當是什麼大不了的呢,原來隻是看完了一本書。”羅塞爾先生不以為然地說道。
“噢,爸爸,這本書可難讀懂呢,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讀完。
不過,它的確很有趣。我認為這是我看過的最有意思的一本書。”吉姆興高采烈地對父親說道。
“讀完一本書是很平常的事,況且任何一本書都是有趣的,你用得著這麼高興嗎。”羅塞爾先生說道。
“可是,爸爸,這本書的確太令我高興了。還有,我居然能把難懂的書讀完,真是感到興奮。”吉姆說道,似乎正在等待著父親對他的誇獎。
或許是由於父子倆的性格完全不同,或許是羅塞爾先生認為兒子幹擾了他的工作,他突然發怒:“你吵吵嚷嚷的幹什麼?你以為隻有你才能讀懂這本書嗎?你太驕傲自大了。你是在等待著我的表揚嗎?告訴你,我永遠不會表揚你。”
“爸爸,我做錯了什麼?”受到了責罵的吉姆委屈地說道。
“當然,你沒做錯什麼。但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嘰嘰喳喳的,這讓人煩透了。”羅塞爾先生繼續訓斥兒子,“你不要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訴你,你什麼都不是。”
“難道我以為自己好這不對嗎?”吉姆傷心地問道。
“當然不對。我最討厭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了。”羅塞爾先生大聲地說,“這種人最令人厭惡了,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寬,簡直是井底之蛙。我以後再也不想聽到你那種自以為是的聲音了。你是個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羅塞爾先生說完砰地一聲關上了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