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鎮一是音樂“天才”的造就者。
——[日]音樂教育家木村久一鈴木鎮一創建的“鈴木數學法”,是符合人類啟蒙學習的幼兒教育法。
——[美]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鈴木鎮一:風靡世界的才能教育大師2004年3月30日,約3000名兒童在東京第50屆“鈴木教學法”
音樂會上進行了小提琴演奏,場麵蔚為壯觀。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音樂會的,都是從日本各個“鈴木教學法”音樂學校趕來的兒童。
“鈴木教學法”為什麼這樣“火”?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熱衷於它?這樣的音樂會為什麼能夠持續舉行50屆?所有這一切,都源於當代世界家庭教育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鈴木鎮一。
鈴木鎮一(1898~1998年),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曾擔任日本才能教育研究會會長。鈴木鎮一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開發個人才能,使資質平平的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演藝精湛的音樂家的教育體係,即“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是與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的教育法並列的世界四大著名教學法體係之一。該教學法不僅提倡用音樂來開發智力,還主張從生活中最容易上手的具體活動中提煉出開發才能,培養兒童的心靈。此外,鈴木鎮一還強調通過兒童早年良好的音樂教育,培養個性優雅、才能卓越、全麵發展的新一代青年。
鈴木教學法主要是以幼兒為對象,通過孩子們的直覺與聽覺以及每天的反複練習,使孩子們形成習慣,它是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所進行的一種教育訓練。
1898年10月7日,鈴木鎮一出生於日本名古屋,1915年從名古屋市立商業學校畢業。在校學習期間,他一直在小提琴工廠勞動。
一次,他從家中的留聲機裏聽到舒伯特的《聖母頌》,受到了感染,開始學習拉小提琴。21歲時,到東京拜小提琴家安藤幸田、作曲家弘田龍太郎、音樂學家田邊尚雄為師。
1920年10月,鈴木鎮一離開日本留學德國8年,在柏林跟卡爾·克林格爾學習小提琴。1928年,鈴木鎮一與妻子回國。隨後,他擔任日本帝國國立音樂學校講師並進行藝術實踐。1946年,通過教幼兒演奏小提琴,開展了“才能教育活動”,並創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會”。
20世紀50~60年代,鈴木鎮一的教育實踐在日本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接受他的才能教育,並從三四歲起用小提琴演奏巴赫、莫紮特曲目的兒童超過20萬人。同時,他的教育理念引發了世界範圍的教育革命。
現在,鈴木教學法已推廣到全世界,並由原先隻應用在小提琴上推廣至其他樂器。它被認為是最符合人類學習原理的幼兒教育法。在世界各地,每年約有30萬以上的兒童,憑借鈴木教學法的啟蒙引導,正確而成功地開啟了音樂之門。據說,全美進入各大音樂學院的學生,有70%以上曾經接受過鈴木教育法。
鈴木鎮一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神童作坊》、《莫紮特教育風暴》、《鈴木鋼琴教學法》、《用愛澆灌》、《用愛哺育》等。這些著作不僅闡述了鈴木鎮一培養孩子能力的方法,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是對他的教育方法的回顧與總結。
一、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理念
1.才能教育要以孩子為本
鈴木鎮一認為,人的心靈與能力的優劣不是與生俱來的,才能是人們在後天通過教育環境所刺激、培養而成的。例如嬰兒是用生命以及全身通過適應所受到的所有刺激,而逐漸造就出心靈、感覺和能力的。因此,才能教育的核心就是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環境造就人才。
所以,才能教育是以孩子為本的教育。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麵。
(1)盡早培養孩子的智慧孩子智慧的增長遵循潛能遞減法則,父母要盡早著手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全麵的能力和人格。鈴木鎮一告訴父母,孩子無論是學音樂還是學別的,都是越早開始教育效果越好。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的發育過程是一種適應環境並對環境產生反應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完成的。人的能力的增長是由於不斷培養了新的能力而形成的。如果把嬰兒期作為一個起點,那麼這種適應環境的靈敏度實際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退的。因此父母要盡早培養孩子的智慧,不可錯過教育的最佳時期。
(2)保護孩子純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孩子的眼睛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們總是懷著好奇心,追問事情的原因,了解未知的世界。作為父母,應該去保護孩子的這種好奇心,引導他的興趣發展,並且要記住,隻有當孩子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才讓他開始學習。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鈴木鎮一告訴家長,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脫離父母而單獨進行。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父母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隻有良好的環境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進步。此外,父母還應為了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4)幫助孩子愉快地樹立學習目標鈴木鎮一指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切忌那種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幫助孩子樹立愉快的學習目標。父母要努力激發孩子自發的幹勁與興趣,並且以愉快的方式來樹立目標,這才是優秀而正確的指導方法。孩子學習並不一定非得是苦行僧式的,完全可以讓孩子充滿快樂和笑聲。
(5)鼓勵和欣賞孩子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僅僅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致使孩子身心疲憊,無法承受壓力,進而一步步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失去了對大人的尊重。父母總是不斷地責怪和批評自己的孩子,卻從不考慮自己有何過錯或不當之處,這種錯誤的思維使自己陷於煩惱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孩子。鈴木鎮一告訴父母,孩子需要大人的關心和理解,也需要大人的寬容和鼓勵。如果家長能夠寬容地對待孩子,多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效果一定會更令人滿意。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也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作為父母,應該多鼓勵和欣賞孩子。
(6)音樂教育重在培養心靈感悟鈴木鎮一認為,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起孩子的內心感覺,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和諧能力。隻有真正懂得了音樂的本質,孩子們才可能學好音樂。隻有真正感受到音樂之魂的孩子,才能從音樂中感悟出生命的意義。隻有這樣進行的音樂教育,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時,一定要注意,不是簡單地教給孩子幾首曲目,而是要培養他的音樂感悟力。
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內涵雖然並不是原創性的,但很少有人能將它們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來運用。
鈴木鎮一針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是他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對家長具有警示意義。學習鈴木鎮一的教育學,不僅是讓孩子去練習小提琴,去學習音樂或其他藝術,更重要的是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讓父母懂得正確地愛孩子、正確地教育孩子。
總之,隻要父母能夠做到以孩子為本,順應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來教育孩子,就能使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2.早期教育能夠開發孩子的超常能力
鈴木鎮一曾經指出:“每個孩子在剛滿2歲時也是任何一個大人也比不上的語言天才,但到了五六歲,這種才能就會急速地消失。”
所以,鈴木鎮一認為: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迫切而必須的。而且,早期教育進行得越早、越及時,就越能使孩子發揮出超乎尋常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能大到令成年人不可思議的地步。
鈴木鎮一招收學生時是不用考試來進行篩選的,所以有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也跟著他學習小提琴。在教授過程中,鈴木鎮一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教某些技能時,十幾歲的孩子無論如何也達不到要求,但那些才幾歲的孩子卻能輕而易舉地達到。這種情況使他意識到:孩子的年齡越小,他們學習的效果可能也越好。
為此,鈴木鎮一決定對剛出生的嬰兒進行一項教育實驗。
我找到一些剛生了孩子的母親,指導她們不要給嬰兒聽兒歌,而是讓他們聽最優美、最動聽的古典音樂。這些音樂是那種長度在5分鍾左右的不長的曲子,其中既有管弦樂也有器樂,既有莫紮特、克萊斯勒的作品,也有格爾密歐的作品。總之,把這些優秀經典的曲子,循環往複,不斷地放給嬰兒聽。哪怕是嬰兒哭泣或發脾氣時,也放給他們聽。
這項試驗從嬰兒們出生時開始,一直進行到他們5個月大。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把一些孩子們從沒聽過的曲子加在他們在5個月內已聽熟悉了的曲子中,混雜在一起放給他們聽。這時,一個有趣的情況出現了:當嬰兒聽到那些他沒聽過的曲子時,臉上的表情很奇怪,帶著驚訝和不安的神情;而每當聽到他前5個月裏常聽的那些曲子時,他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並且還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搖晃著身體,好像是在打節拍。
這個實驗說明5個月大的嬰兒們已經能夠記住樂曲。這一發現不僅令我驚歎,還給了我重要的啟示。
這項試驗啟發了鈴木鎮一,於是他就用這種方法來教幼兒練小提琴:當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讓他們的母親不斷地放樂曲給他們聽。稍微大一點時,則讓他們的母親把他們抱到鈴木鎮一的教室裏來,聽小提琴的現場演奏。等到他們2歲時,便開始正式教授拉小提琴。
教學的結果表明,幼兒們雖然年齡甚小,但卻能透過老師演奏的樂感開發出心靈底層的感覺來。
鈴木鎮一還以自己的成長為例,說明這一問題。
我開始學小提琴時已經17歲了,這個年齡顯然太大,因此盡管屢遇良師,自己也算十分努力,並且還到德國柏林留學過8年,但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卻也隻能是幻想了。
鈴木鎮一曾舉過一位女音樂家的例子。這位女士作為音樂家有何成就,他並不了解,但一篇關於這位女音樂家的文章卻使鈴木鎮一有著極大的興趣去認真閱讀。
“她24年前生於某鎮,5歲時失去了父親,後來由她哥哥撫養,她的嫂子是德國人,在她還沒出生以前就已到日本定居,雖然種族不同,可是嫂子的心是非常善良的,因此這位女士的父親非常喜歡他的兒媳婦,在臨死前把小女兒托付給了她。該音樂家8歲時,還夠不著鋼琴踏板,她嫂子就開始教她學彈鋼琴,有時和藹,有時嚴格。當其他的小朋友高高興興玩耍的時候,這位未來的天才卻在哭泣著彈琴,因為她的嫂子嚴格要求她,從不肯讓她出去玩一會兒。”
通過這篇報道,鈴木鎮一對自己認定的早期教育更加信心十足。
鈴木鎮一認為,那位女音樂家能有今天的成就,應當歸功於她從8歲起就開始學習彈鋼琴。
更進一步來說,假如那位女音樂家從二三歲時就開始學琴的話,說不定會成為更偉大的音樂家,當然也就不會出現“一邊哭一邊練琴”的現象了。因為在那樣的年齡裏,對一個孩子來講,她肯定覺得彈琴就像吃飯走路那樣隻是一種習慣,而大概還從來沒有人為吃飯和走路哭泣吧?
鈴木鎮一還舉了莫紮特的例子。
莫紮特3歲時就已經能夠在音樂廳裏演奏樂曲了。如此高超的音樂素質來源於哪裏呢?無疑是他的家庭所具有的音樂環境。
莫紮特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宮廷演奏家和優秀的作曲家。為了培養莫紮特的樂感,在莫紮特還是嬰兒的時候,他每天就讓兒子聽5種不同旋律的鋼琴演奏,這樣一來,當莫紮特3歲時,就已能登台演出了。
如果沒有父親如此精心而有效的培養,我們很難想像莫紮特體內的音樂潛能可以被這樣迅速地激發出來。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這隻是音樂領域裏的特殊情況,在其他領域則未必同樣如此。
情況到底是否如此,不忙著下結論,先來看看日本《朝日新聞》曾經刊載過的一則報道。
報道說,在長崎市古河町,有一個6歲的孩子,他的父親和兄長喜歡下棋,他便經常坐在一旁觀棋。幾年下來,這孩子的棋藝已經高超到附近的大人們也無法與之抗衡了。
另一則報道則是關於大阪的一個8歲女孩,這個女孩的父親以推廣心算方法聞名於世,女孩天天耳濡目染,現在已擁有心算一級的水平了。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可謂司空見慣,不勝枚舉。不僅在報刊上,在我們周圍也可以舉出很多很多。
鈴木鎮一對父母們強調說:要讓孩子們表現出超常的能力,千萬不要錯過了人類具有最大生理適應力的嬰幼兒時期,隻有最適時地對他們施以合理有效的培養,才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3.後天教育是培育神童的關鍵
鈴木鎮一指出,在生理上,遺傳會造成人的各種差別,諸如身高、長相、體質、性格。但是,人類也總是在適應後天的生存條件中得到能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經有不少家長前來向鈴木鎮一請教:“鈴木先生,您教出了那麼多的音樂神童,您一定具備發現天才的眼光,能否請您也看看我們家的孩子是不是有這方麵的天分?”
對此,鈴木鎮一的回答一般是這樣的:“太太,您的這一要求真是讓我為難!”
社會上,有不少家長認定人的能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似乎上蒼在造人的時候,對一部分人特別關照,慷慨賜予他們非凡的能力;對另一些人卻沒能一碗水端平,使他們自生下來就愚笨。這也就難怪家長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鈴木鎮一提出,要求他鑒別他們的孩子到底是屬於幸運的前者還是倒黴的後者了。
鈴木鎮一認為,這種觀點雖然明顯不對,卻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市場。不僅普通的人們對它信之不疑,就連相當多的著名學者,比如高爾頓、隆布羅索等也抱著這種生而知之的天才觀。
這些學者的影響力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他們堅信這種觀點,並著書立說,發表演講,身體力行地大力提倡,也就不難理解這種觀點現在為什麼已經如此深入人心了。
生而知之的錯誤觀點一旦被視為真理為人們所信奉,其後果就令人悲哀:一些人由於遭受到失敗和挫折,便認定是自己天生無能,沒有成功者的天分,整個人生從此陷入灰溜溜的狼狽境地裏,不能自拔。這些人往往長時間地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不去檢討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卻在那裏抱怨命運不佳,上天不公,以至於一個原本可以有所作為的人,從此長籲短歎,虛度年華,這簡直稱得上是人世間最大的不幸。
在鈴木鎮一看來,人的能力絕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
從生理結構上看,不論是成人還是小孩,不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不論是白種人還是黑種人,前提是隻要他是一個人,他的頭腦都差不多——每個人的腦細胞都是140億個,這是任何人都一樣的,沒有誰是150億個,也沒有誰是130億個。
從生活經驗中我們可以獲知,一個人剛出生時除了哭鬧和吃奶,什麼都不會,什麼能力也不具備。隻有當他們一天天地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模仿,不斷掌握各種能力,隨著時間推移,他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一點,同樣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並沒有誰是生下來就會大聲說話或唱歌的。
既然出生時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那麼,為什麼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有的人會成為人人豔羨的天才,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輝煌地度過一生;而有的人卻隻能碌碌無為地苟且偷生呢?
鈴木鎮一指出,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大多數隻是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科學的教育,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潛能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也就是說,僅僅是由於後天所受教育的不同,才使人類中有了普通人和優秀者的天壤之別。
如此看來,那種認為“天才當然是生而知之的”、“天才肯定和我不一樣,我們天生就不如別人”之類的觀點,自然是絕對片麵的和有害的。
人們看到鈴木鎮一培養出的數以百計的小提琴神童,總是誤以為那是因為他善於從一般人中挑選出有天賦的孩子。這同樣是錯誤的,鈴木鎮一請持這種觀點的人到他的學校去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就發現在他的眾多學生中間,自然有天資較高者,但也不乏雙目失明的、患小兒麻痹症的以及無法控製身體協調的孩子,這樣的孩子,誰也不會說他們擁有多麼高的天賦。
可能有人又會說:“是呀,那他為什麼沒有把那樣的孩子培養成神童呢?”
鈴木鎮一承認是這樣。不過,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後來成為了神童的孩子,在當初又表現如何呢?
鈴木鎮一以他的學生豐田根二為例介紹說:
根二的父親第一次帶他到我家時,他隻有2歲多,完全是個不明世事的小娃娃。他對玩泥巴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對音樂的興趣。如果讓他選擇玩泥巴和拉小提琴,他絕對不願意碰一下那琴弦和琴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