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貴,且活且珍惜
特別視點
作者:一輪明月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隻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1989.1.13
但凡讀過這首詩的人,沒有不被其中樸素美好的祝福所溫暖。然而,就是寫下這樣溫馨句子的詩人海子,卻在完成這首詩後的兩個月,獨自彷徨在山海關附近的鐵路,最後縱身一躍,以臥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25歲的年輕生命。
自殺背後的驚人數據
約公元前340年,屈原在楚亡國後投江自殺;1890年7月29日,荷蘭印象派大師梵高飲彈自殺;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投湖自盡;1954年6月7日,英國人工智能之父圖靈食用有毒蘋果自殺;1962年8月5日,美國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自殺身亡;1972年4月16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1985年5月14日,中國香港著名女演員翁美玲開煤氣自殺;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用絲襪上吊自殺;2003年4月1日,中國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跳樓自殺;2009年10月31日,中國著名歌星陳琳跳樓自殺;2014年6月1日,中國台灣女藝人於佳卉燒炭自殺。
我們經常在新聞報道或者書本裏讀到某某名人自殺,似乎那些名人不僅是才能與眾不同,就連死的方式也都很特別,更容易自殺。然而,名人這個特殊群體中的自殺頻發,實際上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高自殺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數據顯示,每一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這相當於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從開始播放到“我們萬眾一心”這段40秒的時間裏,就有一人自殺離世。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據1994~1999年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自殺是我國排在第5位的死亡原因。更驚人的是,在我國自殺身亡的人當中,近三分之一是青少年,在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生命的頭號殺手,自殺身亡的人比死於交通事故和溺水的人還要多得多。
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直接接觸過自殺的例子,在課本裏麵也沒有對其進行專門講解,多數情況下,我們學習到自殺這個概念,通常是來自電視媒體或文學作品中。人們對自殺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誤解。比如以下幾條常見的誤解:
1. 談論自殺的人不會傷害自己,他們隻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錯。喜歡談論自殺,是自殺者的常見表現,他們真的可能采取行動。
2. 自殺往往是一時衝動,沒有任何征兆。
錯。有時自殺看上去很突然,但實際上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
3. 自殺患者確實想死或是一心求死。
錯。許多自殺者都處在猶豫不決中,如果及時得到幫助,完全可以得救。
4. 當一個人顯示改善跡象或自殺未遂,他就脫離危險了。
錯。這段時間恰恰是最容易發生自殺的時候。
5. 自殺患者或有自殺企圖的人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錯。許多人精神很正常,但是也會自殺。
6. 自殺隻會發生在“另外一類人”身上,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錯。任何人都可能自殺。
7. 一旦一個人嚐試過自殺後,他絕不會再嚐試第二次。
錯。有過自殺企圖的人極容易再次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