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世界範圍內的自殺形勢如此嚴峻,但是人們對自殺的關注仍嚴重不足,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從2003年起,將每一年的9月10日定為“世界預防自殺日”,希望引起所有人對自殺問題的重視。
在大草原上,獅子捕殺羚羊等食草動物的現象天天都在發生。羚羊逃避獅子追捕是為了活命,獅子捕食其他動物也是為了活命,從微生物到植物再到動物,除極特殊情況之外,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表現出求生的本能,為了活下去而不斷努力。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卻有許多人會做出自殺這種與求生本能相矛盾的行為。在一個自殺行為的背後,可能有著多種原因。
精神疾病:自殺的頭號凶手
2012年3月17日淩晨,新浪微博ID為“走飯”的南京女大學生上吊自殺。18日,她的新浪微博發出了她的遺言“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走飯”的死,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抑鬱症又一次走進了公眾的視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數據,世界上有3.5億抑鬱症患者,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研究顯示,我國重度抑鬱症患者已超過3 000萬人。抑鬱症最大的危險後果,就是會使得患者因承受不住抑鬱症地反複折磨,而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世界上的多數國家,精神疾病是人們自殺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抑鬱症之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會導致自殺。這可能和大家以往的認識不一樣,因為人們心目中的精神病似乎是什麼都不知道,隻會隨意破壞和傷害別人。但事實上,不少精神疾病患者都承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除了有傷人行為之外,也常采取自傷行為。他們希冀用自殺的極端方式,擺脫病痛的煎熬。所以,一定要高度預防精神疾病患者自殺,並尋找專業的人士和機構及時救治。
外部壓力:自殺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壓力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而當壓力過大時,人就有可能自殺。每個人的生命曆程,就像在一條路上不斷向前走著,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就像是包袱壓在我們身上。有時候遇到的困難小一些,它就像一顆小石子一樣壓在我們背上,我們不會覺得很難受,仍然能夠繼續邁步前進,並在這一次次的挫折和壓力麵前變得更加強壯和有力。但有時候,會突然出現一個特別巨大的困難,它就像一顆巨石狠狠地砸來,會把人一下子砸趴下;又或者,一顆顆小石子不斷加在我們的背上,讓人一直處於極限狀態,結果一棵輕輕的稻草也使人無力承擔,停止前行的腳步。
有許多案例都顯示,人們在重大的壓力下更容易自殺。今年4月份發生的“歲月號”沉船事件,一名老師因為不堪忍受眾多學生遇難的巨大壓力,在自責中選擇上吊自殺。而2010年1月至10月期間,接連發生十多起富士康公司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則是因為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此外,因親人逝世而自殺或因學習壓力大而自殺的例子也經常見諸報端。
“藝術表現”:對自殺的誤導
在18世紀歌德出版《少年維特的煩惱》之後,許多歐洲青年便模仿主人公維特去自殺,可見文學作品也會對自殺產生影響。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僅有成熟的出版業,更有著發達便利的網絡和電視媒體,它們有如雙刃劍,在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時,卻也誤導了大眾對於自殺的認識。
電視媒體和文學作品等,是我們大多數人接觸到自殺概念的主要途徑,但是因為電視媒體和文學作品創作目的的特殊性,其中往往是經過藝術修飾的,而這就給大眾對自殺概念的認識產生了不小的誤導。一方麵,電視、文學作品讓人們誤以為“自殺”是一種必須的手段,比如在愛情故事中動不動就出現“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等類似的誇張描寫,或者隻有用自殺的方式才能表明自己是真正愛對方,比如“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結果讓人遇到點挫折和困難就用“死”說事兒,並付諸行動。另一方麵,在電視、文學作品的渲染下,死亡常常看起來很美麗、很酷,甚至很神聖,當偶像或者主人公用自殺結束生命後,不僅博得了觀眾和讀者的同情和悲傷,更讓人們隱隱地羨慕和模仿,但事實上,不僅自殺的過程極其痛苦而且死後的死相都十分醜陋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