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年之內,中國人登月將成現實(2 / 2)

不管“嫦娥四號”最終將執行什麼任務,在2017年、2018年,“長征五號”火箭依舊將按照原定計劃,攜帶“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奔月,並從月球上把月壤取回。

中國已具備載人登月基本技術

而載人登月,“估計10年之內,中國人登月就不再是淒美的神話,而能變成真正的現實。”龍樂豪院士信心十足。他說,作為唯一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的國家,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為實現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實行了4項月球探測計劃,而中國現有的技術實力,已超過美國的阿波羅登月時期。

載人登月難度首先在於火箭運載能力,中國要實現載人登月,必須研製大型運載火箭,龍樂豪院士說,“我認為載人登月技術理念和技術基礎已完全具備了,但是必須按照工程項目配套一項一項地去研製,所以這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隻要下定決心,我們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後,用‘長征九號’運載火箭,把3~5人送到月麵,在月麵停留後再安全返回。”

中國火箭事業的三個展望

提起中國火箭事業的未來,龍樂豪院士提出他有三個展望。

第一個展望是繼續改進現役火箭,構建三大工程。其一就是北鬥導航全球衛星係統,到2020年,我們要建成一個覆蓋全球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其二是繼續完成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這裏麵的“第一步”(載人航天)和“第二步”(建立空間實驗室)都已經完成了,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步”,也就是在2020年以前建立空間站,進展非常順利;其三是繼續完成“大小三步走”的月球探測計劃。作為探月工程顧問,龍樂豪院士這樣解讀月球探測計劃:共分為“大三步”和“小三步”。現在的“繞、落、回”是“小三步”,這三步加起來都叫“探月”,包括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采樣返回。“大三步”的第一步是“探月”,第二步叫“登月”,“登月”就是像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一樣站到月球上,第三步叫“駐月”,就是在月球上建立衛星基地。

第二個展望是盡快實現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和運載能力的提高。2015年,“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將要起飛,2016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要起飛,接著是“長征五號”,最後是載人登月的“長征九號”。

第三個展望是構建快速響應的運載火箭,這個主要是國防建設的需要。

能源危機也許要靠大推力火箭來解決

隨著“嫦娥工程”的逐步實施,有一個問題總是被人們熱議:“探月究竟有什麼用?”龍樂豪院士笑言,自己不止一次被問及這個問題。他說:“哥倫布當年發現新大陸時,也不知道那塊土地能有什麼用,誰能想到它今天卻那麼重要。月球等地外天體上有一大堆寶貴的資源,肯定是誰先到誰先得,今天看登月好像沒多大意義,但未來的事情誰又說得準呢?”

“我們已探明,目前月球上儲存了100萬~500萬噸的高效清潔安全的氦-3能源。”龍樂豪說,100噸的氦-3就可以保證全世界1年的能源需求,隻要航天技術發達了,我們就能到月球上挖氦-3去,那將讓全球能源格局發生重大改變。

除了上月球挖氦-3,以後我們還能利用大推力火箭建造地球同步軌道空間太陽能電站。

龍樂豪院士解釋道:“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每平方米的太陽能可以產生1 000多瓦的熱能。如果我們在同步軌道上部署一條1千米寬的太陽能電池板,把接收到的太陽能量轉成激光或微波傳到地麵上,再由地麵設備轉成電能,當微波或激光的轉換率為100%時,一年接收、轉換的能量就等於地球可開采石油的總量。”

正因為空間太陽能電站是一個能給人類生活帶來無限益處的項目,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將它建成,人類就不用為能源枯竭問題而擔心。但它的成功與否涉及許多技術問題,首

當其衝的便是運載火箭的發展水平。龍樂豪院士說:“這項工程相當於將長江三峽這樣大容量的發電站,從地麵搬到離地球36 000千米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去,那得發射多少次運載火箭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不遺餘力發展運載火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