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荒原獨行俠”兔猻(1 / 2)

“荒原獨行俠”兔猻

探索

作者:米飛飛

在漢語中,兔是指兔子,猻的意思是猴子,因此不少人一看到“兔猻”這兩個字,就認為這種動物與兔子或猴子有親緣關係。事實上,擁有奇怪名字的兔猻屬於貓科動物,外貌體型和家貓極為接近——曾經,因為肥胖的臉龐,它被認為是波斯貓的祖先。

兔猻的特征非常鮮明,腿很短,體型較肥,毛發又長又厚,看起來特別矮胖。不過,看似笨拙的兔猻卻性格凶猛,特別善於捕捉鼠類,還是一個“殺蛇高手”

作為感情最為豐富的貓科動物,兔猻在我國很多地方留下了傳奇故事,有關於愛情的,也有關於親情的。

荒原上的“獨行俠”,冬天像個大毛球

兔猻看起來毛茸茸的,再加上名字裏有個“兔”字,會使人聯想到兔子那樣溫順的小動物。實際上,兔猻雖然模樣憨態可掬,但行動十分敏捷,並且生性凶猛,跟兔子溫順的性格相去甚遠。作為貓科動物,兔猻的生物特征與兔子或者猴子也沒有絲毫相似之處。

實際上,“兔猻”的名字是從一種突厥方言裏音譯到漢語中來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古代的牧民如果在放牧、遊獵的時候發現兔猻,往往會喊“吐遜”(站住)——神奇的是,兔猻常常會聽話地停下來,回頭望向聲音的來源。

從外形上看,兔猻和貓十分相似,因此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野貓。成年的兔猻體重2~3千克,體長50~65厘米,大小類似家貓,但比家貓粗壯。兔猻的額頭很寬,嘴卻很短,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長著長長的胡須。兔猻的瞳孔呈淡綠色,眼睛上方有觸須似的眉毛。兔猻的耳朵又圓又小,兩耳距離較遠,位置又低,它們即使把耳朵豎起來,在厚厚的體毛中也並不明顯,整個腦袋看上去就像是一顆圓毛球。

兔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覆蓋全身的長毛,這是因為長年生活在高寒荒漠而進化出來的。兔猻的毛又長又厚,細密柔軟,尤其是腹部的毛,足足比背毛長一倍多,在漫長的冬季,兔猻長長的腹毛能很好地把身體和冰冷的地麵隔開。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兔猻的足底長有厚厚的肉墊,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看起來又粗又圓。

兔猻的毛色比較雜,會因為季節而發生變化。大多數時候,全身體毛呈深棕黃色。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兔猻,毛色是有區別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兔猻整體看上去呈沙黃色,生活在內蒙古以及西伯利亞一帶的兔猻呈淺灰色或青灰色。

凶悍的捕獵能手,麵對毒蛇也毫不示弱

倚仗著厚厚的毛皮,兔猻大多居住在高海拔且氣候寒冷的草原、荒漠或戈壁地區,也有少數生活在灌叢、丘陵及山地。幾乎在整個亞洲的高原地區,如中國、伊朗、阿富汗、印度,甚至在寒冷的俄羅斯,都能看到兔猻敏捷的身影。在我國,兔猻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青海、陝西、四川、西藏、新疆等地的草原和戈壁上。

盡管兔猻個頭不大,但作為食肉的“小猛獸”,它們在大自然中很少遇到敵手。兔猻選擇的居住地通常十分隱蔽,洞口隱藏在亂石或雜草中,入洞後通路彎曲,真正休息的地方往往在離洞口很遠的深處。整個白天,兔猻都藏身在洞穴深處呼呼大睡,直到黃昏才開始活動和獵食——值得一提的是,兔猻習慣獨居,盡管自己不會築巢,卻十分善於利用一些天然岩石縫或洞穴,甚至直接闖入其他動物的巢穴,來個“鳩占鵲巢”——比如旱獺就常常成為犧牲品,不但巢穴被占,甚至還會成為兔猻的爪下亡魂。

兔猻的視覺和聽覺十分靈敏,能夠在夜間迅速、準確地捕食獵物,它們主要捕食鼠類、旱獺、野兔等小型動物,偶爾也吃沙雞等鳥類。在饑餓難耐的時候,它們甚至還會襲擊麅子、鹿、豬、羊等體型較大的動物。捕獵時的兔猻睿智而警覺,發現獵物之後,它們會借助草叢、灌叢、石頭等物體作為掩體,讓自己的毛色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不被獵物發現。腳底厚厚的肉墊使它們能夠悄無聲息地靠近目標,迅速出擊,然後用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將獵物的喉嚨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