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飛魚,不翼而飛的海洋精靈(1 / 2)

飛魚,不翼而飛的海洋精靈

探索

作者:劉潔麗

通常我們都以為魚兒天生離不開水,魚兒隻能在水裏遊,可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世上有一種魚,不但能在水裏遊,還能在空中飛,它就是飛魚。近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的熱播,台灣蘭嶼的飛魚作為當地達悟族人的傳統食物,在紀錄片中風光了一把,頗具曆史文化色彩,吸引了大家對它們的關注。

其實不單是《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裏有飛魚的身影,在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裏也有飛魚躍出海麵的壯觀景象。那麼飛魚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神奇生物呢?億萬年前它是什麼樣的?它為什麼會飛出海麵,又是如何飛翔的呢?

從最古老的飛魚化石說起

2012年10月,英國《皇家學會學報》刊登報告說,中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現了一種飛魚化石,它的時間可追溯到約2.4億年前,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

經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的分析,他們發現的這種飛魚化石的生理結構與今天的飛魚十分相近,它在胸部兩側也有寬闊的胸鰭作為“主翼”,此外在腹部還有一對較小的鰭可作為滑行時的“輔翼”。另外,化石的尾鰭不對稱的特點也佐證了這些化石就是飛魚化石:一般而言,魚的兩片尾鰭大小差不多,呈對稱分布,但飛魚的兩片尾鰭並不對稱,下麵的要大得多,這樣才能幫助它們在躍出海麵時獲得更大的助推力。研究人員說,這種飛魚體長為153毫米,它們躍出水麵後可以像今天的飛魚一樣在空中“飛”數十米。

經化石的測年結果顯示,這些飛魚生活在距今約2.4億年前,屬於三疊紀(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時期)的中期。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生態係統變化有重要意義。據悉約在2.5億年前,地球曾經曆過一次嚴重的生物大滅絕,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滅亡了,化石的發現讓研究人員推斷,隨後出現的這種飛魚預示著後來海洋裏的物種又日漸豐富,生態係統從這次大滅絕中恢複的速度比研究人員預計得要快。

現今的飛魚長什麼樣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飛魚生存到了今天,它們能躍出海麵,展開寬闊的胸鰭,像滑翔機一樣在海麵上空飛行。

飛魚是個大家族,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飛魚長相奇特,身體近於圓筒形,稍稍側扁,體型較小,大飛魚可達45厘米左右,嘴巴短小,眼睛大。它們有非常發達的胸鰭,長度相當於身體的2/3,最長可達體長的3/4,並向後伸展到尾部。腹鰭也比較大,可以作為輔助滑翔用。尾鰭的下葉比上葉大且長。

飛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海洋裏,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見到它們飛翔的身姿。我國及臨近海域記錄的飛魚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經常在海水表麵活動,破浪前進的情景十分壯觀,是南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我國,飛魚的故鄉在蘭嶼。蘭嶼是台灣東部一座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島上世代居住的是台灣少數民族——達悟人。每年4~6月是蘭嶼盛產飛魚的旺季,“飛魚祭”是達悟人每年一度集體出海捕魚的傳統習俗,也是最莊嚴隆重的祭祀。捕捉飛魚通常在晚上進行,達悟人在漁船中點著火把,將掛網放入海中,飛魚看到亮光就會自海麵飛起躍入網中。整個飛魚季節,漁民可捕獲百萬斤的飛魚,把這些飛魚曬成幹,可供一年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