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去到蘭嶼,品嚐著魚幹,看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海麵,也許就能更真切地體會到《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裏的那句旁白:“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
飛魚“飛行”的秘密
世界上著名的“飛魚島國”位於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國巴巴多斯,這裏的飛魚種類近100種,有的小飛魚隻有手掌大小,大的有2米多長。根據當地傳說,大飛魚能躍出水麵約400米高,最遠可以在空中一口氣滑翔3 000多米。
小小的飛魚真的能飛這麼高、這麼遠嗎?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原來飛魚並不是在“飛行”,隻是滑翔而已,運用它的“飛行器”尾鰭奮力撥開海水實現起飛,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以為是靠振動它那對又長又寬的胸鰭來飛行。
飛魚在起飛前,先在水麵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接近水麵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兩側,這時飛魚就像一艘潛水艇,然後用強而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鋸齒形的曲折水痕,從而產生強大的衝力,促使身體像箭一樣破水而出,難以想象的是,飛魚起飛的速度竟超過18米/秒。
衝出水麵後,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滑翔飛行。憑借適當的海風條件,飛魚能在距離水麵四五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這已經算是飛魚很好的飛行成績了。不過也有人曾在大西洋測得飛魚最佳的飛翔記錄:飛行時間90秒,飛行高度10.97米,飛行距離1 109.5米。所以,前文說飛魚能飛3 000多米顯然是誇張的說法。
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鰭又把身體推起來,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躍出水麵以後,飛魚依然會像在水中那樣擺動尾部,因此飛魚在空中飛行的軌跡是呈“S”形的。
飛魚為何飛出海麵
我們已經知道鯨魚是生活在海裏的大型哺乳動物,用肺部呼吸,因此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浮出水麵來進行換氣。那麼,飛魚飛出海麵也是為了呼吸嗎?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躍出海麵,大多數時候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飛魚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的刺激時才會飛躍。海洋魚類的大家庭並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金槍魚、劍魚等凶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在這種生存競爭中,飛魚就進化出這種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從而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
然而,悲催的是,飛魚這種“自衛”的方法並不是絕對安全的,盡管它能成功逃脫海中天敵的襲擊,卻有時難逃海麵上守株待兔的海鳥的侵襲,沒辦法,它又得重新鑽回海中。飛魚就是這樣,一會兒躍出水麵,一會兒鑽入海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逃避海裏或空中的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