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這鬼東西(2 / 2)

對餘秋雨先生的崇敬,隨著一些淺薄之徒的謾罵而與日俱增。越來越相信,秋雨先生是因為對世界充滿好奇因而博覽深究才擁有真才實學的,他保持著對人類的善意和真誠,因此不對謾罵之徒予以回應(他也實在吝嗇,不願意花時間精力與宵小周旋)。

我隻承認他的智商要比普通人高一些,他的努力比普通人多一些,因此他的經驗積累豐厚一些,而文字對於他來說僅僅是十分次要的零件。出於對漢字書法的溺愛,他甚至慢得不用電腦寫作,慢得不上網絡增長知識,這個迂夫子!

許多大師是靠在行裏混個臉熟恰巧又受老天垂顧活得比較長命而成其為大師的,但是從不以大師自命的他,靠一部部原創大著以及由此而生的諸多粉絲的追捧而奠定了自己文化名人的基礎。

可以說,在普通人眼裏,靈感特別眷顧他,老上他那兒做客,所以他才會有那麼些令人嫉妒的佳作。事實不是如此,當一幹文化掮客和文化流氓忙於政治、經濟社交的當口,他一直在耐心地咀嚼、享受人類文明,並創作出個性鮮明、見解獨到的文學作品,以至於那些宵小忌、恨、疑、憤、辱接踵而至。在已經不多的讀書人裏,秋雨先生是讀得最認真的之一。

以不才之見,秋雨先生的靈感正是來自好奇、真誠和勤奮,與別的大作家殊無不同。

自從開始做文學夢,除了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經驗就是底氣,因而嗜書如命並對生存環境不斷增強興趣外,就是經常對著天空發呆,等待所謂靈感的降臨。但是它往往並不來,於是隻好主動去找它,找的結果就是日積月累了一些自珍的敝帚。

這些敝帚是用自留地種出的材料製成的,打掃的也僅僅是自己內心的浮塵。沒有廓清寰宇、定國安邦的大誌向,隻能留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謂靈感,往往隻是被一個詞語激動,覺得它在我當下的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在我這兒得到一些不同於他人的表述。

文字似乎不成問題,雖然我的文字體係淺陋而鬆散,但大約都還在通用範圍內,關心它的朋友自然也能把它所承載的內容看懂,這就可以了。再就是花時間磨磨蹭蹭地把想法說出來,這個說的過程迥異於脫口秀,形成文字的東西總是凝重緩慢的。

寫的過程中,思維的確比胡思亂想時有序、快捷,甚至有力量感。當它成形,一種如釋重負的成就感在心頭蕩開,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快樂。

越來越發覺人的個性差異是巨大的,這直接導致作品烙上風格的印記。

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感悟對生活言說著,使生活形態呈現出多樣性,也使審美觀點呈現出多樣性。

博客時代,我們的視窗紛繁蕪雜,光怪陸離,亂花漸欲迷人眼。仿佛突然發覺,每個人都是潛在的作家,每個人對自身存在給予的重視都要大於對他人存在的重視,每個人又都在對他人給予程度不同的觀察和審視,甚至挑剔。

這是可喜的:沒有任何一種教育高於自我教育,當人們致力於構建自己的心靈空間,真善美的花朵就會遍布每個角落,人心沙漠化的慘相將不複存在。

靈感,低調的靈感,通過各種樂器和不同風格的演奏,在人心的各個角落低回婉轉,相互蔓延,融會貫通,漁歌互答,感染著有緣者的耳朵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