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多出來一個(1 / 2)

“倫朗撩怒嗬···堯多美嘎···倫朗賽孝聽···哩玖嗦美唻···啷啷啷嘞啷啷啷哩,啷啷啷嘞啷啷啷哩···”(侗歌音譯)

優美動聽的侗家歌謠隨著升騰的火焰,飄蕩在石板寨的上空,侗族人心中最崇敬的神靈,是他們的創寨始祖“薩歲女神”,她們用歌聲請求始祖母原諒逝者生平的過錯,將他們的靈魂引往天上。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族同胞們常說的一句話。侗家人是非常喜歡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上山拉木,有拉木歌;下河放排,有放排歌;豎柱上梁,有上梁歌;婚慶嫁娶,有婚嫁歌;還有月堂歌、走寨歌、玩山歌。走巷歌·····品目繁多,數不勝數。

今晚她們唱的是送魂歌,這是侗家人在喪禮儀式上必唱的曲目之一,唱完了送魂歌,接著是哭靈歌,然後是哭孝歌和齋戒歌。

按理說這樣的曲目順序隻是針對的正常死亡者,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亡靈,要唱驅邪歌、封魂歌、隔絕歌、哭喪歌、驅鬼歌。

魁穀真人說,他們7人都是“凶死者”,魂魄積滿怨氣,在回鄉入魄的路上,如果聽見寨民們是將自己當成招人厭惡的邪靈來對待的,更會怨氣暴增,四處亂躥,從而導致作法失敗。因此要求大家用對待正常死亡者的方式來進行祭祀。

從大栗山隧道至石板寨,正常走路需要兩個小時多一點,而7位引魂者要一路呼喊,一路撒紙丟米,用時自然是多出好多。八點左右才從洞口出發的他們,直到臨近夜裏零點,才回到寨門口的風雨橋邊。

看到引魂者已經就位,魁穀真人開始起壇作法。

隻見他嘴裏念念有詞,手舞著一把銅錢劍繞著祭壇轉起了圈,隨著他步伐的漸漸加速,曠野裏突然襲來一陣陰冷的風,吹得招魂幡“啪啦啦”的響動,吹得圍觀的人們睜不開眼睛。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參目虎首,其目若牛些···魂兮歸來,入修門些···招具該備,反故居些···”魁穀真人一邊大聲唱著,一邊踩著很有規律的步伐走到橋頭,將背簍上的引魂符一張張揭下來扔進了背簍裏,然後大喊一聲“破!”,那符紙立刻燃燒起來,瞬間點燃了背簍裏的衣物。7位引魂家屬在魁穀真人的示意下全部跪在了地上,手掌外翻,將臉伏在上麵。

“潘世貴、潘世才、潘龍舉”魁穀真人一個一個的呼喊著每個死者的名字“潘龍炳、潘龍生、潘世田、潘榮顯。吾村後山睡青龍,前庭臥白虎,晴龍下水,鳴龍上天,各歸其位”

喊完歸魂咒,真人度到每位引魂者的麵前,用銅錢劍分別在他們頭上點了一下,然後大喝一聲:“朵阿諾資喋(苗語),死者魂進,活人魂出,去!”話音一落,設在另一頭的神壇發出了一聲爆響,魁穀真人快步移至擺放骨灰盒的橋麵上,抓起一隻早已準備好的大公雞,手起雞頭落,鮮血噴湧而出,真人將雞血挨個淋在每一個骨灰盒的上麵,然後挨個貼上了鎖魂符。

這一係列的動作完成得幹淨利落,時間也隻有短短數秒之內,剛才還在肆虐的陰風戛然而止,神壇四周又恢複了一片寂靜。

魁穀真人長籲了一口氣,氣定神閑的走下橋頭,他將還伏在地上的家屬們都叫了起來,吩咐道:“太陽出山還有兩個時辰,趕緊下葬,婦女和小孩不要跟著去,留在家裏化紙燒燭,虔心禱告。”

他叫過一個年輕後生,遞給他一個瓶子:“這是安忍水,等出殯的人一離開,你就將它灑在進村的每一條道路和每一座橋邊,一定要撒全了,不可遺漏一處。”

看著村民們開始按部就班的忙碌起來,魁穀真人也如釋重負的回到神壇邊,準備收拾法器家什。

突然,他好像感覺到有哪裏不對勁,趕緊回身往橋上望去,嘴裏大喊了一聲“慢著”,叫停了正準備上橋抬“棺”的人們。

聽他這一喊,村民們剛剛放鬆了一些的心情又緊張了起來,莫不是剛才出現了什麼失誤?

魁穀真人快步回到風雨橋上,蹲下身子仔細的查看鋪撒在骨灰盒下麵的火炕灰,看著看著,表情變得越來越僵硬。

他緩緩直起了身子,慢慢退回到神壇跟前,從枱子上拿過一張紅色的符紙,將右手食指放在嘴裏咬破了一點皮,就著滲出的血水在紙上畫了幾下,然後對大家喊道:“所有人都背過身去閉上眼睛,沒我的指令,不許回頭,誰要是想偷看,產生的後果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