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道是炸醬麵:青豆嘴、香椿芽,
焯韭菜切成段;芹菜末、萵筍片,
狗牙蒜掰兩瓣;豆芽菜喝,去了根,
頂花帶刺的黃瓜切細絲;心裏美,切幾批,
焯江豆剁碎丁,小水蘿卜帶綠纓;
辣椒麻油淋一點,芥末潑到辣鼻眼。
炸醬麵雖隻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
炸醬麵在中國北方十分流行,而陝西、天津、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麵。韓國亦有炸醬麵,是由山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不過擺放相當精致,中間盤放麵條,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像一盤工藝品。炸醬麵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薑等放在油裏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也有麵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麵”。炸醬麵在中國的流行程度,從國內各地關於炸醬麵的順口溜可見一斑。
在北方,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薑、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當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裏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裏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老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麵,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麵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隻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春深,在醬裏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麵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麵碼兒。
第七道是也是最後一道:粽子,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曆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粽子的做法是:“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眾人都吃的很開心,待所有的菜上齊,陳心月帶著小當家走了出來。王猛山急忙在自己的身旁加了一把椅子。小當家很有禮貌的向眾人打招呼,陳心月也來到戚忠明他們的一桌坐下。王金開說:劉牟星你辛苦了。小當家忙客氣的說:王叔,我不辛苦,這都是我應該做的。當年要不是你培養的我我還沒有今天的這樣水平。公孫天長和百裏追風聽到這話都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知道這位小當家知道感恩。說完小當家端起酒杯來到王金開跟前,王金開也站了起來,小當家雙手捧酒杯跪了下去,小當家激動的說:謝謝王叔,今天我做的菜就是我以前我媽媽做給我吃的那種味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小當家站了起來,今天來赴宴的所有人吃了小當家的做的菜後都非常的高興,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世間其實最好吃的就是媽媽曾經做給自己吃的那種家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