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孫頠《幻異誌·板橋三娘子》:“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於食牀上,與諸客點心。”最後還上了幾道點心。第一道是: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麵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配料:叉燒肉,鹽,花椒,蔥,薑,醬油各適量,麵粉。
第二道是:蛋塔做法,材料:A.塔皮材料:低筋麵粉270克,高筋麵粉30克,酥油45克,片狀馬琪琳(包入用,就是植物黃油)250克,水150克左右(根據麵團的軟硬程度逐漸添加,不要一下子都倒進去)。
B.蛋塔水材料:鮮奶油210克,牛奶165克,低筋麵粉15克,細砂糖63克,蛋黃4個,
煉乳15克(可根據口味決定放還是不放。放了煉乳之後,蛋塔水的奶味會更香濃。)
第三道是:蝦肉燒麥做法:主料:豬肉餡輔料:雲吞皮、雞蛋、青豆、洋蔥
調料:香油、醬油、鹽、胡椒粉、澱粉、料酒、薑末,烹製方法:1、將洋蔥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澱粉拌勻;2、將豬肉餡、香油、醬油、鹽、雞精、胡椒粉、料酒、薑末、雞蛋打上勁後和洋蔥粒拌勻;3、用雲吞皮做皮包成燒麥,頂上放一個青豌豆,上蒸鍋蒸8-10分鍾即可。特點:濃香軟糯,老少皆宜。
第四道是:蔥包檜兒是杭州特有風味的傳統小吃。傳說望仙橋畔王二油煎餅店炸“油炸檜”出了名,一時眾起仿效,油炸檜店林立杭城。王二有時炸多了,一下子賣不出去,冷了又軟又韌,味道不佳,更無人買。他對秦檜夫婦的心頭之恨,還憤憤難平,就將冷油炸檜在熱鍋一烤,把烤熟的油炸檜同蔥段卷入拌著甜麵醬的春餅裏,再用鐵板壓烤,烤到表皮呈金黃色,油炸檜“吱吱”發叫,王二方才解恨,他拿起來一吃,覺蔥香可口,便取名叫“蔥包檜兒”。
第五道是:千層餅,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續漢書〉有
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鹹陽集賢宮,無所果腹,任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饑讒楊大使,嚐香得似輔興無。”說在鹹陽買到餅象不象長安輔興坊的胡麻餅。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麵清油、堿麵、糖等為原輔料,和麵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製,因而白居易說“麵脆油香”了。
千層餅的做法很複雜,做法是這樣的:鹹、甜酥燒餅關鍵在於燒餅的酥。它製作時是用1斤油和2斤麵,加鹽或白糖做成油酥麵,然後用白麵按8:1的比例,加上發麵,加水和成皮麵,然後再用皮麵包油酥麵,包好後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放鹽的就是鹹酥燒餅,放糖的就是甜酥燒餅,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利口,鹹酥或甜酥。
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製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先用白麵加少量小蘇打,用水和麵成麵團,取麵團一塊,搓長條,揪小劑,成餃子皮狀,包上豆餡(一般豆餡重量要超過麵團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進37克豆餡),將口捏緊按扁成燒餅,燒餅四周沾些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勻,然後放入烤箱,因高溫餡兒膨脹,從燒餅邊自然開裂一個小口,吐出豆餡。豆餡燒餅口感酥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