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的實踐與思考(1 / 3)

中學引入翻轉課堂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專題

作者:李書霞

一、翻轉課堂的定義與內涵

近年來,為了實現對傳統教學方式弊端的變革,不斷有新型的教學模式湧現出來,包括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互動討論式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學案導學式學習等等。這些教學模式的創新旨在追尋和探索教育的本質,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為實現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在信息技術日漸成熟的今天,基於網絡課堂的學習應運而生,這是所有教育者必須麵對的現實。喬布斯曾經非常遺憾地發問:為什麼IT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樣一個戰略性的難題,正在被有勇氣的教育實踐者一步步地嚐試解決,翻轉課堂即是此中範例。

“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師生麵對麵交流和完成作業的一種教學形態”,即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

式[1]。由於與傳統的“教師在教室授課、學生回家寫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所以稱之為“翻轉”。

可見,翻轉課堂模式由傳統的“先教後學”顛倒成了“先學後教”,即由原來的“課上傳授,課下內化”轉變為“課下自學,課上內化”的形式。此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角色中主導者的成分削弱,而陪伴者的成分加重,可以說教師此時成為了“整體教學方案的策劃者、測評反饋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開放平等的交流者”。而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加強,在觀看“課前視頻”時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反複觀看,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實現深度預習和自學,並產生疑惑點;節省出更多的課堂時間,以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充分的互動交流,為解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增強了小組化互助合作的力度,為更多學生搭建了表達自己觀點、與眾人分享的平台。

二、在化學複習課中嚐試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內中學的不斷嚐試和推廣,我們也逐漸有了觀摩和實踐的機會。筆者在2013年12月26日參加了由杭州學軍中學舉辦的“全國翻轉課堂同課異構”活動,為高三學生上了《酸式鹽》一節的專題複習課,首次嚐試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複習課中的應用,收獲頗豐。

1.基於教學內容的分析及總體教學規劃

將一節複習課設計成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首先做出不同於以往課堂的整體教學設計,包括“課前微視頻、前測練習、課堂教學”三大環節。

傳統課堂的《酸式鹽》專題複習一般就是將相關知識點帶著學生一起回顧,用問題導學和講練結合等方式把重難點內容逐步落實,留給學生自學和思考的時間空間比較小。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筆者用微視頻的方式把相對基礎的知識點逐一展現,並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在前測學案中則設計了與之密切相關的8個問題。之後,筆者結合前期工作及前測學案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規劃,相對高效地完成了這節複習課的教學。

2.微視頻及前測學案的製作

課前微視頻時間一般控製在10分鍾以內,符合心理學上中學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時間長度。微視頻製作力求短小精悍、內容凝練,一般性知識高效率鋪墊,重難點知識著力傳達,穿插視頻、圖文、板書等形式,配以教師親切生動的語言講解,使其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可讀性,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有研究表明,當被問及何種形式的視頻能引發學生興趣時(可多選),“講解生動形象,條理清晰”占據 60.3%、“結構合理,有針對性”占41.3%,然後才考慮時間長度、畫麵質量、聲音質量等因素[2]。而前測練習的針對性強,緊密聯係視頻中講解的內容與方法,既能激發學生思考和質疑,又能達到及時應用、鞏固和檢測所學知識的功能,從而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提供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