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從淡化教師角色開始
專題
作者:隗巍
在小學低年級習作課堂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惜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教學設計中,特別是課件的製作中。有的是精美的畫麵配以優美的音樂,有的是精彩的視頻、動畫,而課堂活動中就出現了很多時間是學生在欣賞、觀看課件。那麼,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孩子們是不是真正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呢?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樣大量的信息植入,有時會適得其反。很多學生被五彩斑斕的畫麵深深吸引,本應得到充分練習的聽說讀寫訓練被淡化,台上教師講得聲情並茂,師生問答你來我往熱鬧至極,但仔細觀看,參與互動的學生總是那一些,課後測評結果也不理想。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固有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禁錮著教師的思想,導致教師不敢放手是主要原因。其實,教師應該勇於淡化自己的角色,把課堂有限的時間和更深入的探索還給學生自己,教師自己成為學習活動的一分子,翻轉課堂所體現的就是這樣的理念。
翻轉課堂盛行於西方,其基本教學模式是學生通過網絡在家裏觀看學習教師上傳到網上的知識講解視頻,到校後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疑惑在課堂上交流,教師點撥解惑。受條件和國情的製約,網絡學習的形式我們還不能全部實現,但這種先學後教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實踐,它提供給學生一個對自己學習負責的環境,實現了師生平等對話,變“授之以漁”為“從實踐中得漁”。對小學生來說,寫作的方法最難掌握,三、四年級是學習寫作的關鍵學段,充分利用課堂有限時間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方法尤為重要,翻轉課堂讓我們從“淡化角色”開始。
一、淡化角色,和學生一起觀察生活
眾所周知,隻有觀察,作文的材料才能源源不斷;隻有學會觀察,才能讓學生的習作寫得有條理、描寫具體;培養學生在觀察中體驗,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以“記一次買書(借書)的經曆”為例,我鼓勵學生自己去借閱或購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條件允許的話,把過程錄下來,上課時與大家分享。課堂上我借助學生的小視頻再現買書的經過,指導學生
觀察。
1. 引導學生有序、有選擇地觀察
我們先觀看了學生買書的視頻,學生描述書店的環境時,說道:“我走進寬敞明亮的圖書大廈,看到的是一個個高大的書架整齊地排列著。書架上分類別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等著顧客去挑選。”我順勢評價:“聽了你的話,我一下明白了書店的樣子,這是因為你的觀察是有序的,所以你的習作就是有條理的”。進而寫下副板書“觀察有順序”。當學生說道:“我發現了一本書,叫作《最髒的科學書》,便急忙拿下來,隻見封麵上畫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細菌,讓我忍不住想知道裏麵到底寫了什麼。”我接著強調:“觀察也要有重點,不是所有看到的都要寫下來,吸引你的就要仔細看看。”進而寫下副板書“觀察有
選擇”。
2. 讓學生明確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從學生的預作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還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少有透過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來表現自己愉悅、滿足,或是沮喪、傷心的心情的。這種心情不僅是用詞語來說說,就像“我很開心,我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書。”當然更多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錯了。那麼,在此之上,我們應該如何突破?我認為,更好的表達應該是心理的波動引起行動的變化,比如:我終於找到了那本《浪漫鼠德佩羅》,我小心地把它捧在手裏,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來。這裏“終於”一詞表達了“我”盼望已久的急切心情,動作“小心地捧”和“迫不及待地翻看”都表達了“我”對這本書的喜愛之情。如果孩子們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提高了呢?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變化,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比如:觀看視頻,注意觀察買書的同學挑書時做了什麼、神態又有什麼變化。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觀察得很認真,交流的時候,大家再借助視頻暢所欲言,做到了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