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轉課堂教學中微視頻的運用(1 / 2)

翻轉課堂教學中微視頻的運用

專題

作者:劉洋?李昊天

隨著高考的改革,化學學科的考查在基礎知識掌握的層麵上,更加側重考查學生對化學學科本質的認識和化學學科思維的訓練,以往單純的習題訓練方式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微視頻使用為主要手段,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為主要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規律設計教學流程,以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推動學生深度思考、突破學生認知障礙、形成學科認知體係為主要環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完成完整的認知過程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學科思維得到本質的提升。

一、微視頻是發揮翻轉課堂優勢的重要手段

翻轉課堂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目的的教學模式。隻有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才能真正地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而隻有以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應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1]。

自1991年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埃裏克·馬祖爾(Eric Mazur)創立PI(Peer Instruction)教學法,到2000年美國的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 Michael Treglia在邁阿密大學講授利用萬維網和多媒體讓學生在家或者在實驗室觀看講解視頻、在課堂上以小組形式完成家庭作業;再到2004年薩爾曼·可汗將輔導資料製作成視頻,放到 You Tube網站上供學生自主學習;直至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將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過程上傳到網絡上,“翻轉課堂”的模式逐步建立起來。

微視頻以其能夠引發認知衝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幫助學生突破認知障礙的優勢,成為“翻轉課堂”的重要手段。

二、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微視頻運用流程

(一)設計課前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課前的微視頻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發學生深度思考[2]。以往教師主要以導學案為基本的學生課前學習方式,導學案主要以知識為目標,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手段,達到學生課前學習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卻遇到了學生不完成導學案或隻是照搬資料機械完成的情況,因此無法很好地實現課前學習的目的。而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課前學習階段,在學生學習能力範圍內設計學習內容,通過微視頻的功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以微視頻展示的知識為背景,發現學生學習中的認知衝突,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以《認識可逆反應》這節課為例,課前微視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事實呈現,利用微視頻向學生呈現FeCl3溶液與KSCN溶液實驗的事實,形成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第二部分,在學生實際學習水平的限度內,介紹可逆反應;第三部分,以工業上生產硫酸的重要反應SO2與O2反應生成SO3為例,提出問題:這個反應是否存在兩個方向相反的反應?如果存在兩個方向相反的反應,在時間上是否是同時進行的?通過這兩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二)設計課上微視頻突破知識難點,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點

教師通常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對象,使用視頻等媒體手段,因此會出現視頻使用比例大,影響到其他教學環節的問題。同時由於以知識為目標,缺少對學生學習困難的針對性解決,降低了視頻的使用效果。但在翻轉課堂的課上學習活動中,教師通過收集歸納學生在課前學習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認知障礙點,有針對性地選用和製作微視頻,在課堂上針對學生認知障礙點進行高效使用。

在《認識可逆反應》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化學表征(實驗現象、數據)背後的雙向可逆反應的同在、同時問題存在微觀想象思維障礙,因此筆者利用 3D Max等軟件製作了微觀模擬視頻(50s、5s)。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應以學生的認知障礙點為突破口,有控製地使用微視頻,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認知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