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語文課堂“翻轉”過來(1 / 3)

把語文課堂“翻轉”過來

專題

作者:張彪

“怎樣才能把課堂翻轉過來”、“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才算翻轉課堂”,這是大家麵對翻轉課堂這一新名詞時都會產生的問題。麵對翻轉課堂這一新生事物,筆者按照翻轉課堂基本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對語文課堂進行了“翻轉”嚐試。下麵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改進為例,談一談筆者對“語文翻轉課堂”的認識。

一、問題:用了微視頻,就算把課堂翻轉過來了嗎

(一)初次設計

筆者初次嚐試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時,把教學流程分成了如下兩大部分:

一、課前準備(在家進行)

1. 學生在家觀看微視頻

微視頻內容:介紹魯迅、《朝花夕拾》的基本知識以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背景知識。

2. 看完微視頻後做測試題

利用測試題及時檢測並反饋學生對微視頻中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

二、討論課重點環節(課堂教學)

1. 通過朗讀,分析“百草園”中的趣;

2. 通過朗讀,分析“三味書屋”中表現的作者情感;

3. 結合文章,探究全文的主題。

課堂上通過一些問題,如“如果你是魯迅兒時的一個玩伴,請你說說真實的客觀的百草園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作者留戀冬季百草園捕鳥”等,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體會作者的情感,整節課在老師不斷地提問引導下,學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內涵。

(二)問題出現

課後學生在談上課感受的時候,一位同學問:“翻轉課堂就是比平時課堂多了一個在家可以反複看的視頻嗎?”

“多了一個微視頻,就算把課堂翻轉過來了嗎?”筆者也在反問自己。

這樣的課堂模式突出的效果就是:教師利用微視頻,從學生的課餘時間裏“偷”出了一段時間學習,然後學生回到課堂繼續下一課時的學習。

(三)教後反思

這次嚐試的教學過程雖然流暢,但是與平時的課堂教學幾乎沒有區別,即使加了微視頻,依然是常規的教學,依然是教師主導,課堂上通過問答、講解引導學生分析,雖然有學生之間的討論,但學生的主動性還不夠,微視頻中的內容隻是側重知識積累的講解,缺少方法的訓練,語文課堂的翻轉並沒有很好地實現。

二、探索:翻轉的語文課堂,就是大撒把嗎

(一)調整設計

基於第一次嚐試“沒有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仍占據主導地位”、“沒有實現教師充當‘教練’角色”、“學生的主體性不夠突出”等問題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第二次“同課重構”,重點嚐試教師作為“教練”角色的設計,即在課堂上盡量多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盡量體現翻轉課堂的特點。

筆者把整節課變成學生的分組討論,讓學生去解決問題,學生間相互啟發,讓學生充分地占領課堂,弱化教師的角色。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在家進行)

1. 學生在家觀看微視頻

微視頻內容:以“拔何首烏藤”為例,“抓住矛盾點”解讀文本,分析並感受作者的“樂趣”。

2. 看完微視頻後做測試題

測試題:默讀全文,你又發現了哪幾組矛盾點?請從你發現的矛盾點中選出一組,結合文章談一談你的理解和思考。

二、討論課重點環節(課堂教學)

1. 根據測試題反饋,分組討論;

2. 通過小組合作,結合一處“矛盾點”,學會運用“抓住矛盾點,剖析作者情感”的閱讀方法;

3. 結合文章,探究全文的主題。

這一次嚐試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為閱讀方法的指導者,在學生討論組中進行一對一的問題指導,把課堂時間充分地交給學生進行“矛盾點”的探討。

當小組探討“先生的方正博學和我提問題卻不回答(入學時的和藹與提問題時的怒氣)”這組矛盾點時,很多同學深入地分析了文中“我”與“先生”雙方的心理狀態,討論問題時的狀態明顯是出於主動而非被動:

生1:我覺得先生的方正博學是我聽說來的,而我提問,先生卻不回答恰恰證明了先生並不是博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