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名將
作者:沈淦
宋濂之罪,相似於“莫須有”。朕即天下,公理也就無處容身了。
宋濂死了!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農曆五月二十日,這位七十二歲的老臣死於流放途中的夔州府(今四川奉節縣)。
他是怎麼死的?《明史·太祖紀二》說是“安置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於茂州,道卒”,《明史·宋濂傳》說是“死於夔”,《明實錄·太祖實錄》說是“行至夔州卒”,雖說都含含糊糊,卻看不出非正常死亡的跡象。考諸野史,一說是病死,一說是自殺,而自殺說比較可信。至於自殺的方法,一說是絕食,一說是自縊,莫衷一是,且擱置一邊,讓我們先粗粗瀏覽一下他的生平吧。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人,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他自幼好學,又廣拜名師,成為元末明初少有的知識淵博的大儒。元朝至正年間,經人推薦,被授以翰林院編修,宋濂固辭不就,隱居於龍門山潛心著書。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今浙江金華),征其為《五經》師。後來,宋濂又應聘至應天府,被任命為儒學提舉司提舉,朱元璋還交給他一項特別重要的使命:教長子朱標經學。明王朝建立,宋濂曆任《元史》總裁、禮部主事、太子讚善大夫、翰林院侍講學士、知製誥等,不但與聞機密,參預決策,而且親自起草各種重要文件,主持一些重點典籍的編纂,被尊為“開國文臣之首”(《明史·宋濂傳》,下引此文,不另加注)。宋濂的名聲很大,不但“一時高文典冊,皆出其手”,連那些元勳巨卿的碑記刻石之辭,朱元璋也一律委托宋濂完成。於是,那些官僚士大夫們登門“乞文”者前後踵接,連外國來進貢的使者也都聞其大名,屢屢問候“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等國甚至出重金購買宋先生的文集。此時的朱標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了,他對這位教了自己十來年的宋先生也非常尊敬,“言必稱師父”。朱標的弟弟們也分別被封為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等,宋濂在教育太子之暇,也對諸王的學業予以點撥。
宋濂有兩個兒子,長子宋瓚不幸早逝,次子宋璲“善詩,尤工書法”,也很有才華,因為父親的緣故而被召為中書舍人。宋瓚的兒子、宋濂的長孫宋慎則被任命為儀禮序班。朱元璋多次考核宋璲與宋慎的才學,“並教誡之”,還笑著對宋濂說:“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宋濂因年老而乞歸,朱元璋賜給他《禦製文集》及綺帛,並問他多大年紀了。宋濂答道:“六十有八。”朱元璋道:“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宋濂頓首而謝。朱元璋又特地派宋慎侍奉、護送祖父回歸家鄉,並叮囑說:“長江漲潮,不宜行船;由運河南下,才是萬全之策。”真是關懷備至,君臣之間的魚水之情,感人至深。
宋濂生性誠實謹慎,久處內廷,掌握機要,卻從不訐人之過。所居之室,署名“溫樹”,取“溫室之樹不可對”之意。有客來訪,偶然問及禁中之語,宋濂就指著這兩個字讓他看,客人自然就知趣地免開尊口了。對於宋濂的人品,朱元璋自然也心中有數,因為他經常私下裏與宋濂評論文武大臣的善惡得失,宋濂隻舉善良正直者加以稱讚,並且說:“善良正直者與臣是朋友,因此臣了解他們;至於不善者,由於沒有交往,臣就不知道了。”朱元璋感歎地說:“宋濂侍奉朕十九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虛偽的話,沒有譏誚一人的短處,始終如一,不但是一位正直君子,而且完全稱得上一位賢者了。”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自己也充分肯定的“君子”與“賢者”,朱元璋後來仍然要殺掉他。為什麼?據說是宋濂的孫子宋慎牽連上了胡惟庸“謀反”案。胡惟庸是明初大臣,官至左丞相,一度權勢熏天。胡確實該死,因為他專權擅殺,據說明初的另一個著名文臣劉伯溫也是被他毒死的;然而說他勾結蒙古、日本謀反,卻沒有一條站得住腳的真憑實據。而朱元璋則借此機會廣泛株連,興起大獄,前前後後因“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明史·奸臣傳·胡惟庸》)。這三萬餘人絕大部分是冤殺,宋慎便是最典型的一個:因為人們遍閱史籍,也找不到一條他參預胡惟庸“謀反”的實例。雖然如此,宋濂卻實實在在地被孫子牽連上了,並被逮至京師,以便“明正典刑”,幸虧“皇後太子力救”,朱元璋才算是“法外開恩”,饒了他一條老命,將他流放至四川茂州。皇太子朱標是如何營救老師宋濂的,《明史》上沒有具體記述,隻在《後妃傳》中記載了馬皇後營救宋濂的經過:當宋濂被逮至京師,即將處死時,馬皇後勸諫道:“普通百姓為子弟延請老師,尚且要有始有終地待之以禮,何況天子呢?再說宋先生遠在老家浙江,對孫子的所作所為一定不知情。”朱元璋根本不聽。馬皇後非常傷心,在侍候朱元璋用膳時,她一改往日的習慣,既不吃一塊肉,也不飲一滴酒。朱元璋奇怪地詢問緣故,馬皇後答道:“宋先生快要死了,妾在為他作福事啊。”朱元璋終於動了惻隱之心,投箸而起,第二天就赦了宋濂的死罪,改為流放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