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生
作者:吳大榮
一個岐黃聖手的傳奇。
王希仲,字雲碧,貴州織金牛場街上人,光緒十七年(1891)生。王希仲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飽讀經史,諸子百家,古漢語文學功底極深厚,為他從醫奠定了紮實的文學基礎。王希仲15歲開始學醫,師從築城名醫李端柔。因學習勤奮,認真鑽研,通讀了曆代諸多名家的著作和醫案,在中醫學的浩瀚海洋裏陶冶了五年,20歲學成,即在貴陽行醫。他曾與貴陽中醫界的同仁們組建貴州國醫館,對中醫領域一些理論與實踐的奧秘定期聚會進行探討,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和傳播信息。他常向張龍門、馬小兒(兒科得名)、陳半夜(夜間赴診得名)等人求教,多與何連波、汪藕杭、唐希澤、張叔俊、曾希芝等在一起暢談診治疾病的心得體會,以求長進。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為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他以中醫治療的突出成就獲得人民賦予的榮譽和信任,曾任貴州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貴州省政協委員,與王聘賢、袁家璣、石玉書齊名被稱為省內四大名醫。
記得二十多年前編纂《織金縣誌》人物篇時王希仲雖名列其內,但是,解放後他是如何去貴陽,施展精湛醫技,全省馳名,走上省醫中醫科主任職位的,當時,在縣內流傳很多版本,最後終以無翔實的事實資料而舍棄未采用。多年來,此問題時常縈繞於懷,尤其是與人閑侃,提及此事時,我心中似乎是有一種責任感令我內疚。我決心不管怎麼艱難也要窮究不舍,以補充縣誌空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與王希仲孫輩——某私營企業家閑聊中得到一些線索,其後,在走訪王希仲親屬族人中,得到了其子王振寰提供的資料。王振寰今年76歲,退休前係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兼主任。事實的經過是這樣:
1955年獨腿將軍鍾赤兵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當時,省軍區裏組建一個衛生醫療隊(省人民醫院的前身)。久經沙場,英勇善戰,獨腿走完長征路的鍾赤兵將軍堅強不屈,以驚人的毅力和氣魄令人十分欽敬。但是,他患上原因不明的高血壓病後,被折磨得十分痛苦。為了治療高血壓,他曾先後到北京、上海國內有名的大醫院治療,後來又到蘇聯莫斯科住院治療,均無明顯療效。有時,看上去有些效果,症狀稍有緩解,可是,不久血壓又上升,症狀如昨。為此,鍾赤兵將軍感到非常痛苦,省軍區其他領導和軍區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十分關注他的病情,都希望有一個神醫能妙手回春,早日解除鍾將軍的痛苦。這時,身在軍區衛生醫療隊工作的王振寰忽然想到其父王希仲,自幼從醫,懸壺濟世幾十年,治愈不少疑難怪病,積累了不少中醫理療經驗,在織金早已馳名一方。在一次會上,軍區醫療隊門診部主任李林祥在講話中,也提及鍾司令員高血壓病的問題,要求同誌們行動起來,遍尋名醫和奇特方藥,為鍾司令員早日康複盡心盡力。會後,王振寰向組織上主動介紹了其父王希仲高尚的醫德和精良的醫術,言下之意,舉薦其父為鍾司令員診治。於是,由組織出麵,將鍾司令員病情和有關治療資料書寫成文,由王振寰寄回織金牛場。王希仲接到信函後,認真反複琢磨,辨析鍾司令員症狀,根據《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施治的精義,並參閱曆代名家醫案,考慮了一套治療鍾司令員高血壓病的治療方案。當鍾赤兵司令員看了王希仲的回書後,認真反複讀了幾遍,對於中醫而言,他雖是門外漢,但是,他覺得王希仲對他病因病理的分析和治療原則,有獨到的見解,精辟的分析令人稱絕。人們常說,藥醫有緣人,不妨把王希仲接到貴陽,讓他顯顯身手,看到底能不能治好自己的病。於是,按照鍾司令員的意見,立即通知織金縣人民政府。縣政府接到通知後,當時縣長張潤樣積極作準備。因當時交通閉塞,不通公路,往返貴陽都是徒步行走。由於王希仲年事已高,縣政府就派民夫用滑杆將王抬到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