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小朗正是鸚鵡學舌的年齡,小朗長得聰明伶俐,嘴巴又特別甜,可以說是人見人愛。然而,爸爸媽媽卻不喜歡帶小朗出去玩,他們說小朗太任性了。上個星期,爸爸媽媽帶小朗上公園,小朗想自己跑著玩,爸爸媽媽怕他走路不穩,就沒有同意,可是小朗說什麼也不聽,自己跑到山坡上去玩了。小朗雖然年齡小,但很有自己的主見,他覺得自己不過是沒有聽父母的話而已,根本就不是任性。
不過,小朗通過這件事情發現,隻要自己堅持,爸爸媽媽總會讓步,堅持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在和爸爸媽媽逛商場的時候,小朗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催促爸爸媽媽買下來,否則就哭鬧不休,直到爸爸媽媽讓步為止……
小郎的父母也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如此任性呢?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如小朗這樣的孩子,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任性,有時甚至會哭鬧不止,不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弄到手,絕不罷休。為此,很多父母隻得退讓,或者聽之任之。也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獨生子女太嬌慣。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到底任性給誰看的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出現任性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孩子受心理、生理發展水平的限製,不善於從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隻能考慮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這樣的孩子一般是2~4歲左右,這時的孩子活動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力圖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誌。
其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任性,父母開始還能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父母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孩子也不會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而不再堅持。這樣孩子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任性的習慣。
孩子過於任性,可能會變得缺乏責任心,變得霸道,變得依賴性強、喜歡推卸責任等。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人格缺陷,並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由於任性,孩子在日後的工作中就難與同事相處,更談不上協調或者融洽地配合好了;由於任性,孩子也很難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長期發展下去就容易形成思想固執,甚至惟我獨尊的性格。
曾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孩子,僅僅因為被家人私下改了他的升學誌願而跳樓自殺了。心理專家分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家長培養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孩子任性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隨著孩子生理、心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更新奇的事物。這個時候的孩子比較喜歡親曆親為,對一切事物都想弄個明白,盡管這些事物可能是對孩子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但是,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看,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現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大多嗬護倍至,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孩子,這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習慣。
有些年輕的父母平時要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隻好讓祖輩帶孩子。而祖輩卻很溺愛孩子,不進行管教,父母要管教孩子,祖輩又護著孩子,不讓管教,養成了孩子的任性性格。
因此,孩子的任性心理雖然不是天生的,但是孩子的自控製力很有限,有時即使知道了為什麼不可以,但也無法控製住自己的“需要”衝動。因此,父母一定要善於從生活中把握孩子的任性心理,對孩子進行教育。
要想徹底地解決孩子的任性心理,父母一定要行為一致,形成合力,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該堅持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不能放鬆。如果要求孩子做什麼,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要求。這樣更有利於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減少任性行為的發生。
對於處於任性發作中的孩子,可以暫時不予理睬,隻要不發生安全上的問題,可以讓孩子獨處一下,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給孩子講道理,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會被父母接受的。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時間不長,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父母如果能抓住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克製孩子的任性心理。
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態度要溫柔。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絕不是故意要讓爸爸媽媽生氣的。為人父母之道,關鍵在於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用正確的辦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