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公公和婆婆的生活可謂是多姿多彩,唱歌跳舞彈琴旅遊,他們的精神狀態超級好。他們的想法也很獨特,他們不帶孫子。這在我國來講好像很難做到,多少兒媳婦都想讓公婆給帶孫子。但是阿華能理解公婆的這種心理,因為他們該為自己而活,每個人都該為自己活著,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沒有什麼不好,被那麼多的包袱拖累,活得很難。
而且現在很多教育專家指出,隔代教育孩子的方法並不科學,對孩子也非常不利。因此,阿華對於公公能做到不帶孫子的想法很感激。阿華想嚐試著把自己的寶寶獨自帶大,從生下來就自己一個人搞定,不請保姆,不用雙方父母幫忙。在西方,年輕的父母一個人帶好幾個孩子,他們都能做到啊,為什麼自己就做不到呢?那些沒有父母的年輕人,就不要孩子了嗎?而且當媽媽的吳小莉、楊瀾等等女性不是都兼顧得不錯嗎?
但是,阿華對公公的一個做法看不慣。
阿華的公婆都退休了,現在65歲,公公的父母都90多歲了,本來前年把老人接到身邊養老的,請了個保姆,可是保姆懷孩子(已婚二胎)要做人流請假一個月,隻是一個月他們就無法忍受了,他們就想把老人送去養老院,也不打招呼。婆婆的公公聽說後,哭得很傷心,後來他們就把兩個老人送到小兒子家過,每個月給1 千元直到老人都去世為止。由於小兒子家住得比較遠,坐公共汽車輾轉幾個小時才能到,所以他們想去看老人們的話,就得小兒子開車來接他們才能去,所以一兩周能去一趟就不錯了。
對於這一點,阿華非常不喜歡,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對公婆說。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對於不管年邁的父母這點,阿華非常不滿。每個人都是會老的,公婆現在不為下一代子孫們做出表率,難道就不怕他們老的時候子孫效仿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意識的提高,每個現代人都應有自己的選擇。而想要自己獨立空間的公公心理,還是可以理解的。
在過去,我國居住環境是典型的三代同堂,生孩子也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家族的事(傳宗接代),所以那時婆婆幫忙帶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那時的女人都是在“多年媳婦熬成婆”模式裏輪回又輪回,所以受婆婆的氣也是沒有辦法的惡性循環,因為婆婆年輕時受她婆婆的氣太多了。而現在,當父母還算健康沒老到不能動的時候,不住在一起也非常普遍,而且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應該的。而在老人老到不能自己做飯、不能自理的時候,和兒女住在一起也是應該的,又不是五保戶。
當很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讓公婆來為自己看孩子和做家務這個想法上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提出來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習慣是很不相同的。比如,年輕人喜歡回到家就穿著睡衣褲叉在家裏走來走去,上廁所也不關門,每晚睡前才洗澡,第二天洗衣服……。而老人則喜歡七八點就洗澡,然後洗完衣服才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關鍵是我們如何去衡量。比如,自己的家和婆婆家距離四個站路程,至少兩周回去看他們一次,有時間帶他們出去遊玩、照相、吃飯,大家相處得非常好。因為生活互不幹涉,逢年過節及四個老人的生日大家一起過,給點錢和禮物,他們逗逗孫子玩,這樣的家庭生活是大多數人都喜歡和接受的。
但是一旦老人老了,真的就要送進敬老院嗎?
對此,阿華和丈夫商量,盡管公公婆婆是這麼對待自己的公公婆婆的,但他們也不會那樣對待他們。真的等到他們老到不能照顧自己了,阿華打算把公公婆婆接到自己家來照顧他們,要是他們不能走了,也絕對不像他們過去一樣,讓老人窩在家裏半步不出門,而是一人推一個輪椅和他們到處走走,讓他們安度晚年。雖然在西方,老人一老就送進了養老院,但畢竟在國內還沒有那麼好的服務,所以送進養老院畢竟不是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