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獨立和自我起來。在家庭成員中,大家關係最親密的無非是和自己血緣最近的那個人。畢竟父母那一代的時候還不是獨生子女時代,畢竟這一代孩子也不是絕對的獨生!因此,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其他的成員的。這些人雖然不一定和我們居住在一起,卻會在某個時間、某個階段,影響著我們的家庭和睦和幸福。我們應該如何去把握和了解這些人的心理呢?
事實上,能造成家庭矛盾的,除了家庭的重要成員之外,其他的成員也是和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在我國,最常見的就是親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最常見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我是家裏的中心人物,是備受大家寵愛的,因此你們結婚要先過我這關。
可兒的哥哥比自己大10歲,父母也因為可兒是自己的小女兒而格外心疼可兒。正是因為如此,可兒從小就很任性,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哥哥,她都覺得自己是他們的中心,都要圍著自己轉。直至哥哥後來參加了工作,可兒依舊讓哥哥為自己做這做那。可兒最近很不開心,因為有了嫂子。
記得可兒早就跟哥哥說過,如果找老婆,一定首先要過自己這關。可是,這個嫂子根本就沒有過自己這關,怎麼就被哥哥迎進門了呢?
當初哥哥和這個嫂子戀愛的時候,可兒作為哥哥最疼愛的妹妹出現在嫂子的麵前,嫂子還是很給可兒麵子的。一切都向著小姑子的想法來做,隻是嫂子逐漸發現這個小姑子太不好對付。
比如,可兒休息半天,就到嫂子的單位喊嫂子去逛街,嫂子說自己在工作,不能出去。可兒就鬧,嫂子隻好請假陪小姑子,可是可兒卻安排嫂子為自己買這買那,買了東西還讓嫂子拿著。當時嫂子的心裏可難受了:我也是我們家的寶貝,憑什麼和你哥好,就得給你做這麼些事?
再後來,可兒讓嫂子給她買化妝品,全是國際名牌。嫂子不幹了:我自己用的化妝品沒有一瓶是過百的,我憑什麼給你買?我是要嫁給你哥,還是嫁給你?
可兒覺得自己受了刺激,便央求哥哥不要和這個女人來往。怎麼就結婚了呢?
於是,可兒對父母說了很多嫂子的壞話,鬧得家裏雞犬不寧的。嫂子對此心裏有數,但是從來都沒有說過。直到有一天,哥哥出差回來給嫂子買了件漂亮的衣服,可兒也看中了,非要衣服不可。這個時候,嫂子終於急了:我是他老婆,還是你是他老婆?可兒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很多年齡偏小、特別是哥哥姐姐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都是從小被寵大的,他們的心裏總想著自己,總覺得別人照顧自己是應該的,聽自己的話也是應該的。這無疑和小時候受的教育有關,但也和他們沒有長大的心理有關。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應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了。
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沒有權利去幹擾別人的生活。其次,父母對於這類孩子應有一些特殊的教育,讓孩子明白,父母及哥哥和姐姐對他們的疼愛是出於真情,而孩子自己要對這種真情懂得感恩,而不應以此作為理由來剝奪他人的某些權利。最後,如果你遇到配偶家庭中某個成員如此無理地要求於你,你應懂得拒絕,從第一次就拒絕,如此,他們就不會再來第二次了。
二、我也是家裏的一員,家裏的財產怎麼能沒有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