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一個健康的準媽媽(6)(1 / 2)

一般來說,女性有1~2個月的停經史,如果時時感到下腹隱痛或有憋脹感時,就要考慮異位妊娠的可能。但遺憾的是,一般的醫院、一般的醫生往往缺乏這方麵的診斷經驗,很容易造成誤診誤治。隨著異位妊娠的日子日漸增多,患者會突然出現下腹一側有撕裂樣疼痛或陣發性擰痛,出現頭昏眼花、惡心嘔吐、出冷汗、麵色蒼白、脈搏快而弱、昏厥及陰道出血等症狀。此時,患者已處於生命垂危的邊緣,必須立即搶救。一般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

讓人擔心的是,許多患者並沒有意識到異位妊娠的嚴重性。而一旦出現上述凶險症狀時,她們又不在醫療技術和設備齊全的專業醫院裏。等到一路奔波、慌慌張張地被人抬進醫院時,人已經不行了。所以女性如果停經以後,如果出現下腹疼痛的症狀,應當及時到專業醫院診治。尤其是那些未婚先孕的女性,當自己出現異位妊娠的先兆時,一定要實話實說,千萬不能因為羞於啟齒,對醫生隱瞞自己曾有過性生活的事實,否則就極有可能導致醫生誤診誤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當胎兒遇上子宮肌瘤

胎兒在未出生之前,一般都是住在母親的子宮裏,安全地度過自己的胎兒時期,但有時也會遇到一種“惡鄰”--子宮肌瘤。它們小如米粒,大如足月妊娠的子宮,不但給胎兒的母親帶來各種痛苦,也使胎兒飽嚐折磨,甚至夭折於母腹中。

子宮肌瘤為婦女生育年齡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常伴有不孕症,有時不孕率可達40%。子宮肌瘤多發病於24~46歲的婦女中,而最多見於26~40歲。

某些孕婦雖患有子宮肌瘤,但仍可以繼續妊娠至足月,並順利分娩。子宮肌瘤是否影響妊娠和分娩,主要取決於肌瘤的類型、大小、數目、生長部位等。當肌瘤妨礙受精卵植入及著床時,常常是引起不孕的原因。當肌瘤較小,或位於子宮後壁或位於宮頸部時,腹部檢查不易被發現,有時易誤診為胎兒肢體的一部分。直至分娩時阻塞產道,影響胎兒娩出時,才被查出真正原因,往往給孕婦和胎兒帶來嚴重的危害。

妊娠合並子宮肌瘤時,最常見的並發症是流產,其發病率可達50%~70%。陰道出血為先兆流產的主要症狀之一,應當及時引起注意。導致流產的原因可能是肌瘤機械性阻礙孕卵發育,也可能是肌瘤使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等。妊娠合並子宮肌瘤時,還可使孕婦出現腹痛、腰酸的症狀。腹痛的原因可能是先兆流產或子宮收縮所致。但更可能的是由於子宮肌瘤隨妊娠子宮增大而相應增大時,發生肌瘤急性缺血或位於子宮後壁或側壁的肌瘤壓迫後腹壁神經所致。當子宮肌瘤較大,質地較硬,位置較低,未能隨妊娠子宮升出盆腔時,常壓迫膀胱和直腸引起功能障礙,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有時還並發大便困難。較大的子宮肌瘤合並妊娠時,肌瘤能機械地阻礙胎位轉成頭先露,或畸形的宮頸與子宮肌肉的張力不均衡,不利於胎兒在宮頸內的自然轉動,而臀位、橫位、麵先露的異常胎位較正常妊娠時高。

子宮肌瘤對分娩過程也可造成不利的影響。小的、單個的子宮肌瘤對子宮收縮力的影響不大,但較多的或較大的子宮肌瘤可影響子宮收縮的極性、對稱性和節律性,分娩時子宮收縮乏力的發病率可達37.3%。尤其是多發性肌瘤患者,子宮收縮力異常時是難以用藥物等手段糾正的,需及時用手術結束分娩。

妊娠期合並肌瘤,處理的原則是保胎,防止流產。但如果因為誤診或不明確需要剖腹探查時,醫院會對此先製定周密的方案,對此患者和家屬應做到配合諒解。妊娠合並子宮肌瘤者,分娩時剖宮產率較高。剖宮產主要針對多年不孕、高齡初產婦、胎位異常、產道可能阻塞、胎兒宮內窘迫、習慣性流產或早產、胎兒來之不易、肌瘤可能惡變、胎盤低置或前置胎盤、子宮收縮乏力並難以糾正、有子宮肌瘤摘除史的孕婦。其目的是保證孕婦的安全和胎兒順利娩出,盡量減少子宮肌瘤對孕婦及胎兒的危害。

特殊孕婦的健康與保健

我們一般所說的孕婦都是在最佳生育期,發育正常,身體健康,一胎隻懷一個孩子的孕婦。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可以見到這樣一些孕婦,她們或是體重超標、體重過輕,或是多胎妊娠,抑或是高齡初產。比起正常的孕婦,這些孕婦更要注意自己妊娠期的健康與保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