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漢、晉兩代都城。
雖然數百年間屢遭戰火,然其東據虎牢,西控函穀,南望伊闕,北據邙山,中貫洛水,形勢甲於天下。
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故而為曆代逐鹿中原者所必爭,時毀時建,宛如飽經風霜的風塵女子,雖屢經摧殘,卻依舊盛裝迎客。
而今,她又迎來了一撥凶狠的不速之客。
所幸圍城之前,洛陽民眾十有八九都已逃入四周群山之中,剩下的大多也被子攸安置在金鏞城內。
至今還留在城中的,隻有元詡一眾黨羽及其家眷。
本來幻想著元詡複辟成功,加官進爵,哪成想盼來的不是傳旨的內監,而是要命的流匪。
一時間洛陽城內烽煙四起,哭喊聲、叫罵聲、嬉笑聲、喧嘩聲亂作一團。
元詡顧不得收拾西城殘局,眼見諸軍由北城殺進洛陽,忙帶著所餘屬下也跟著進了洛陽城。
眼見這些叛軍搶劫的都是自家勢力,元詡心中自是百味雜陳,苦不堪言。有心去找宇文泰阻止這場兵禍,但細想下來,卻知道屠城之局已然不可避免。
元魏如今國力強盛,若照這樣的局勢發展下去,南滅蕭梁也隻是時間問題,南焱蜀山恐怕彼此間早有默契,借自己之手消弱元魏實力,滿朝文臣武將如今又加上數萬精兵,就算自己重掌大權,麵對如此局勢也隻能是休養生息,何談一統天下。
可笑自己以為一本祖傳道書就可以驅使修道人你爭我奪,現在看來,反而是他們引自己入甕。
為今之計,也隻有靜觀其變,蜀山雖然搶先一步,但南焱必定不會任其搶奪這洛陽城,一定還有後手,元詡雖然輸的已是滿盤皆空,但也正好抽身局外,待兩家最終爭鬥起來,未必沒有獲利的機會。
抱著如此心態,元詡將滿城哭喊之聲棄之不顧,隻是遙遙墜在宇文泰身後,任戰火肆意蔓延。
對於數萬大軍來說,洛陽城剩下的那點人和財物,端是少了許多。
最先進城的賺了個盆滿缽溢,可後進城的什麼也沒有撈著,兩邊若是同一陣營還能互相忍讓些,若是分屬葛榮舊部或者部族族兵,原先本來就是戰場上廝殺的對手,宇文泰手下就算再努力彈壓,也是阻止不了兩廂火並,一時間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馬死在亂戰之中。
宇文泰早已料到這一情形,可以說也是他故意為之。
先進城的多是各部族族兵,後進城娥則多是葛榮降軍,等兩者堪堪殺到皇城之時,宇文泰親率嫡係兵馬收容各軍殘部,並將其一眾將領校尉斬殺殆盡。
原先的整編破建,宇文泰不過是做做樣子,隻分兵而不分將。
現如今身體羸弱的早已死在亂軍刀下,隻有身體強健武藝高強者方能堅持到最後,而且領頭的將領校尉一死,宇文泰大旗一舉,這些殺紅眼睛的士卒無人指揮,隻得依附旗下。
畢竟宇文泰在葛榮部聲望頗巨,於部族間也多有往來,再加上所部執法隊刀下各部將領人頭滾滾,竟然將滿城亂兵收拾的服服帖帖。
宇文泰察得皇宮無人看守,於是揮軍指向西北,直接殺到洛陽最後的據點,金鏞城下。
金鏞城始建於曹魏,西晉永嘉之亂時便以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而著稱。元魏孝文帝自平城遷都,洛陽宮闕皆失,唯有金鏞城庭閣猶在,遂定都於此,而後才重建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