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誌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曆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蔣中正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奉化
逝世日期1975年4月5日
信仰基督教
妻子宋美齡
民族漢
出生日期1887年10月31日
畢業院校東京振武學校
子女蔣經國、蔣緯國
?大事記?
光影集錦圖冊集錦花絮視頻?
1名號稱呼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周泰族譜記載的名字
幼名瑞元
學名誌清16歲到寧波上學時所取
名中正1917年至1918年之間所取
字介石1912年留學日本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的,筆名,後成為字
拉丁轉寫Chiang,Kai-shek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粵語,發音的音譯,出現於,廣州國民政府,時期
蔣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蔣氏領導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蔣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
由於蔣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早年黃埔畢業的國、共軍官皆稱他做“蔣校長”、“校長”。由於對****建設和發展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中華民國****之父”的稱呼。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昵稱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而現在的紀錄片都以ChiangKai-shek作為他的英文名稱。
2人物事跡1908年赴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皖南事變”後,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八年抗戰,蔣介石縱有千錯萬錯,也不應該將其醜化矮化,也不應該將其全盤否定,蔣介石雖然有其過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誇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
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單獨召開製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
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台灣之後一直反對****,反對美國分裂、“托管”台灣。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台灣、東北被日本占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中國唯一可以控製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係、準嫡係和嫡係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3個人婚姻蔣中正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後,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幹年後收養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後來隨蔣緯國到台灣養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瑤光,小名陪陪。《陳潔如回憶錄》指出蔣得過梅毒並傳給自己。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1897年—2003年)於上海結婚。
4人物生平早年留學日本,得識孫中山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1910年冬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複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排除異己,逐步走上國民黨權力的樞紐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持反共分子分子分子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製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
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於1926年3月20日一手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產黨員。
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複,並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
蔣介石謀取個人獨裁統治的野心日益膨脹。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製。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係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製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於是,蔣介石蓄意破壞三大政策,縱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製造一係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殺的工農群眾超過百萬。
建立獨裁統治,對內鎮壓對日妥協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係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係。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麵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係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麵,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借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派係的對抗,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