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1]
戰爭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圖奪權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2]
名稱中原大戰
地點河南、山東、湖南
時間1930年5月—11月4日
參戰方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結果蔣介石勝利
參戰方兵力蔣軍600,000人
反蔣軍800,000人
傷亡情況蔣軍95,000以上
反蔣軍200,000以上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曆史意義蔣介石統一中原“中原大戰”曆時7個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這期間,地方軍閥混戰也連續不斷,如雲南的唐(繼堯)龍(雲)之戰,貴州的王(家烈)毛(光翔)之戰,四川的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山東的韓(複榘)劉(珍年)之戰等。頻繁的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了痛苦和災難。[4]蔣介石排除了異己,完成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勞民傷財的新軍閥內戰嚴重損耗了國力,戰爭結束一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5]本來準備剿共的****亦多數被調出,讓紅軍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
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美女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機的再現。讀完想接著看的朋友:可以看伯玉的新書(長征),想看抗日和內戰的朋友可以看(一級上將胡鏈)。本書完,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