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鑒玉
作者:楊玉彬
形製、紋飾組圖特征
形製與佩係方式
西周早期玉璜的形製與西周中、晚期有所不同。西周早期玉璜的形製直接從商代晚期同類器中承襲而來,兩者自然有著諸多共性。如玉璜多為扁薄弧形體,流行使用龍、魚、鳥等動物作璜體造型。動物的形構簡約,強調仿生寫實,不講求璜體造型兩側的對稱平衡,璜體兩端、內外緣部多根據表現動物形構的需要而雕琢有扉牙裝飾。
西周中、晚期的玉璜仍沿襲早期玉璜多雕琢成動物造型的特征,但自昭、穆時期以來,由於王室貴族用玉典章製度的創立與實施,作為“昭示法度、明辨等級、維護國統”,組玉佩中使用的最主要佩件的玉璜,其使用功能較前代發生巨變,進而導致其形態特征隨之改變。此時玉璜的動物造型不再刻意強調仿生寫實,轉而不斷被凸顯、強化形製上沿中軸線兩側對稱平衡的特征。這是因為組玉佩中上下排列有序的玉璜的形製,必需要與組佩整個係統兩側講究對稱平衡穩定的構架相適應所致。同時璜體兩端、內外緣部雕琢繁縟扉牙的裝飾手法亦漸趨式微。
從玉璜形構上雕琢的圓穿孔位置與數量看,西周早期玉璜的佩戴方式與中晚期璜有所不同,早期玉璜的佩係方式與晚商時期同類器近於雷同。有作為供奉“神器”或作為財富使用的;有單獨作為項飾 、腰飾佩墜使用的;還見與串珠等串聯在一起組成項飾使用的例證。因而此期玉璜的圓穿有無穿、一穿、兩穿、多穿等多種鑽孔形式。西周中期開創用玉“禮製”的先河,標示王室貴族身份地位等級的“組佩”(雜佩)的大量出現,玉璜作為西周玉組佩中最為重要的組件之一,在組佩係統中起著極重要的上下、左右牽引連綴作用,而傳統的作為單獨項飾、腰飾懸佩的功能漸趨消隱、喪失。這種功能的改變成為導致璜體穿係孔數量與位置變化的要因,具體表現為西周中期以來的玉璜兩端、外弧緣部雕琢兩穿、三穿、多穿者居多,而一穿、無穿者少見。同時由於玉璜在組佩中被大量使用,其自身傳統的空間配方位置亦漸趨發生了變化,即由早期的上凹下隆式“仰係”、用於腰飾的“懸墜”,改變為中、晚期上凹下隆式“仰係”、上隆下凹式“俯係”、用於組佩連接的“側係”、“懸墜”等多種配置方式。
紋飾組圖特征
就西周玉璜“紋飾”與璜體“造型”之間的關係而論,早期玉璜的紋飾組圖沿襲商代晚期同類器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圖案”與璜體“形構”的一致性。紋飾組圖是為進一步清晰勾勒璜體動物的五官、肢體輪廓而設計的,它從屬、服務於動物的形構特征,兩者彼此配套使用,互融一體共同表達同一種物像,“圖案”不脫離“形構”而單獨存在。西周中、晚期玉璜紋飾圖案則多不強調與璜體形構的一致性,圖案的設計可遊離於璜體形構之外獨立存在,“紋飾”與“形構”沒有必然關聯。治玉工匠僅是將璜體器表作為圖案設計的平麵背景使用的,一件玉璜體表往往可以雕琢出對稱的兩組、多組彼此疊置或相互纏繞糾結的複雜圖案。
就西周玉璜紋飾構圖特征與圖像間的配組模式看,早、中、晚三期構圖及其組合方式明顯有別。西周早期傳統形構的素麵璜仍有出現,雕琢紋樣的玉璜構圖則沿襲晚商同類器的特征,器表僅雕琢一組人或動物紋飾,圖樣樸實、簡約、疏朗,雕琢線條剛直方折,強健堅挺,刻畫的人與動物威猛肅穆、神秘莊嚴、形象呆板生硬而近於“版式化”。自昭穆時期開始玉璜的紋飾組圖漸變,治玉者一般根據玉璜的形製、大小特征、左右對稱設計兩組或多組紋樣。圖樣輪廓勾勒與細部特征的刻畫大量使用圓轉柔美、動感極強的曲弧線,一掃早期同類器構圖用線的“剛直方折”、“生硬堅挺”之風,從而形成了西周中期玉璜紋飾華麗流暢、舒卷靈動、飽滿圓潤的標新立異風格,即使一些末端尖細的成組斜對角紋樣,也被刻意處理成彼此平行的圓潤流暢的彎弧狀(圖9、10、11)。此期玉璜構圖中神人與動物紋樣的設計可以根據填圖需要隨意作拉長、壓扁、誇大、縮小、省隱、疊置、扭曲等變形處理,以凸顯極具裝飾性的“圖案化”的設計效果,而不強調寫實,甚至有的物像已經極度變形到難以辨清其“原型”的樣子(圖12、18、19)。以西周玉璜動物構圖中習見的“臣”字眼特征為例來說明兩者的不同,早期玉璜動物圖樣中的“臣”字眼,圓眼球外的眼眶邊闌雖然有彎折,細看不難發現它們實際是由幾條硬直的短陰線一段段“拚接連綴”而成的。短線之間的交彙連接處多是斷開或交叉的,有一種“生硬拚接”、“拚接不緊湊”的感覺,體現了由晚商沿襲下來的陰刻線“剛直方折”的鮮明特征。西周中、晚期玉璜動物中的“臣”字眼,圓眼球外的眼眶邊闌由兩條極流暢的弧曲線構成。每條弧線的雕琢一氣嗬成,中間沒有斷開或交叉的痕跡。眼角的線條被拉長並自然形成具有裝飾性的彎勾,這種風格特征與前述晚商、西周早期動物圖樣中的“臣”字眼區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