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歐洲人生活習慣的器形
說瓷賞陶
作者:盧侃
外銷瓷是指以對外貿易為目的而生產的銷往海外的瓷器。中國的瓷器外銷始於唐代,作為中國獨有的商品,宋代瓷器的對外輸出有了急劇的增長。宋朝政府在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先後設立了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管理和營運的機構—市舶司。元帝國建立後,統治者更加重視對外商貿,在律令上給商人以各種優惠和特權,這一時期極具中國特色的青花瓷器曾遠銷中東、西亞等地,深受世界各地特別是伊斯蘭國家的青睞。明初鄭和下西洋,曾帶去了不少瓷器分贈沿途各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海峽後,便開拓與中國的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瓷器的大量外銷。明代外銷瓷的高峰是在嘉靖、萬曆年間。因為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商品在歐洲市場可以獲得巨大利潤,當荷蘭通過戰爭取代葡萄牙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後,也隨即成為中國瓷器的最大買家。1602年(一說1609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17世紀歐洲殖民主義者最龐大的商業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僅17世紀上半葉,就有大約300萬件中國瓷器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被運載到荷蘭和世界各地。
由於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瓷器的外銷也因此一度陷入困境。隨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解除海禁,重開通商口岸,中國瓷器的外銷迎來了又一個高峰,與歐洲各國的瓷器貿易也日益擴大化。當時瓷器主要銷往的國家有荷蘭、瑞典、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隨著中國瓷器影響的不斷深入,使用與收藏中國瓷器,逐漸成為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流行時尚和彰顯權貴的象征,同時也為18世紀後期中國外銷瓷進入歐洲尋常百姓家奠定了基礎。為了能不斷適應歐洲市場需求的變化,出口的中國瓷器在對海外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瓷器貿易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留意西方人的喜好,使自己的瓷器更適應當地市場,從而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大量瓷器的形製、紋飾要根據歐洲商人的要求而定(圖1),以便更符合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藝術審美情趣。所以,不少中國外銷瓷上都具有明顯的歐洲藝術風格與元素。
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敘述稱:“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從十七世紀晚期到十八世紀末,是中國清代外銷瓷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外銷瓷器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和廣彩瓷器。本文擬首先從器形方麵探尋清代外銷瓷器上所表現的“西洋味”。
據有關資料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不久,就已向中國訂製歐洲形製的瓷器。此後,中國生產了大量模仿歐洲金屬、玻璃及陶製器皿形製的西洋生活用具。例如不同類型的盤、碗、杯、瓶、茶具及咖啡具等。事實上,中國工匠對這類依照外國顧客所提供的模型而仿製的瓷器並不陌生。自十四世紀以來,他們一直也在為中東、西亞及東南亞等地仿製各種特別器物,歐洲市場的需求隻是令器型方麵增加了西式的設計和品種。
一、餐具
在18世紀初期,中國外銷瓷中根據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生產的種類繁多、可供不同搭配的係列餐具,在歐洲盛受歡迎,一套餐具的總數可達幾十件,甚至上百件。通常一套餐具中要有數十隻大小不等、用處不一的盤,各種形製的碗,盛放不同佐料的調料品瓶(圖2)等。至於一些比較考究的餐具,則還要配有唾盂、敞口船形的盛放汁料的調料杯(圖3)、盛生鮮水果的果籃(圖4)以及放置在餐桌中央的花插等擺設,並悉數繪以同樣的紋飾。而且因為每個國家所流行的時尚各異,所以銷往荷蘭、瑞典及其他歐洲國家的餐具都略有不同。
在這些琳琅滿目的西式餐具中,大部分都與中國瓷器的傳統造型大相徑庭。比如雙口調味瓶(圖5),這種器皿是歐洲餐桌上常用的物品,用來裝油和醋,中國工匠通常是根據歐洲玻璃器仿製。再如雙耳花插(圖6),應是仿自歐洲瓷器或陶器,這種花插是放在餐桌中央作為裝飾,這在當時是極為華麗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