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瓷賞陶
作者:張湜
鋦,《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用鋦子連合破裂的陶瓷器等”,根據這個解釋可以理解為:凡是用鋦子連合的破裂器物,都可以稱之為鋦器。上世紀60年代之前,中國老百姓家裏的瓷器、陶器、玉器、紫砂器等器物破裂了,凡是能鋦的都會找鋦匠鋦補好以後重新使用,這種狀況在我們國家有著上千年的曆史,因此鋦器曾經遍及各個家庭。在鋦補手藝已經退出曆史舞台、鋦器行將消失的今天,鋦器對於我們和後人有些什麼價值?本文僅從收藏角度對此談點個人的淺見。
一、鋦,是我國獨有的古老手工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使用瓷器的國家,瓷器經久耐用可以傳承百世,但它也有個缺點就是性脆怕摔,一旦瓷器摔壞了就沒法使用,於是我們祖先就發明了一種簡單可靠的瓷器修補手藝—鋦。鋦匠用一根二尺多長的細細的竹竿,兩端拴緊一根細線做成鋦弓,把一粒小小的金剛石鑲嵌到一個幾寸長的細鐵杆上做成金剛鑽;鋦補瓷器時把鋦弓上的線纏繞在鑽杆上,左右拉動鋦弓使鑽杆旋轉,利用鑽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縫兩側鑽出一排排小孔,然後把一個個金屬鋦釘用小錘輕輕打進孔裏,這件瓷器就修複成形了。至於“鋦”具體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確切定論,有一種說法稱在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圖》中即有鋦匠形象。較早的文字記載如明代李時珍(1518-1593年)的《本草綱目》第十卷《石部四》中稱金剛石“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1552-1610年)曾在書中記述了他在明代中國的見聞,書中也有對鋦器的生動描述。至於我國遺存的各個時期的鋦器實物比比皆是,如2007年7月21日北京毛家灣在管道施工中,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埋藏於明代早中期的瓷片坑,出土了100多萬件瓷片,這批瓷片的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明代早中期。在這批瓷片中有的帶有鋦釘孔,有的瓷片上還保留著完整的鋦釘,充分證明了鋦這項手藝至少在明代早中期以前已經十分普及。筆者曾經拜訪過幾位世代傳承的老鋦匠,他們年齡最小的66歲,最大的已經85歲,在問及鋦這項手藝起源於哪個朝代時,老鋦匠們雖然未能引經據典,但他們從家傳的經曆和上幾代鋦匠的言教中,一致認為至少應該有上千年的曆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與出土實物和有關資料基本相符。
二、鋦器漾溢著曆經滄桑的缺陷美
世間一切事物的美都是相對的,而缺陷永遠是絕對的,從美學角度看缺陷也可以產生美,而且缺陷美更能讓人感受到事物的真實性並使人產生某種遐想。當前收藏界有人把缺陷美說成是中國文人的病態反映,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很值得商榷的。人類的審美觀念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而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缺陷美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中國的缺陷美的審美視角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缺陷美的審美視角存在很大差異,例如西方人認為斷臂的維納斯是典型的缺陷美,而從中國傳統意義的缺陷美的角度來審視,斷臂維納斯的確很美,但她並不是一種缺陷美,因為她的美並非出自於她雙臂的缺失,相信如果能夠找到維納斯的斷臂,四肢複原後的她將會呈現出更加迷人的美。中國傳統的缺陷美則不然,它的美是產生於事物本身的缺陷,這方麵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宋代哥窯瓷器的開片原本是釉麵出現的一種缺陷,而它的美正是出於這種缺陷;太湖石的美必須兼具皺、漏、瘦、透等特征,這些特征恰恰都是石頭的缺陷。試想如果把哥窯瓷器的釉麵燒得不見了開片,把太湖石皺、漏、瘦、透等缺陷都去掉,它們的美還會存在嗎?鋦器的美則源於它的璺和鋦釘所產生的缺陷,每當我們看到鋦器上那一條條縱橫蜿蜒的璺,和那一個個附著在璺上鏽跡斑駁的鋦釘時,種種回憶和遐想會在不經意間油然而生。由鋦器的缺陷所產生出的這種美,飽含著已逝歲月的滄桑和昔日生活中曾經的溫馨,對人有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力;這種美真實、質樸、豐厚、獨特而又親切,是諸多藏品難以企及的。鋦器的美和其他類型的缺陷美一樣,是屬於突出意境而忽略具象的高層次的審美範疇,在審視過程中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曆,還需要文化層麵上的延伸才能真正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