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瓷賞陶
作者:劉曉華 李晶寰
鹹陽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漁樵耕讀”青花瓷盤,高2.2厘米,直徑10厘米。胎質細膩,保存完好。敞口,弧壁,平底,矮圈足,盤背有三個小蝙蝠圖案,屬於清中晚期的器物。盤中的青花發色深淺有別,用筆濕潤淡雅,有“水墨畫”的效果。
“漁樵耕讀”圖繪畫於盤內,構圖呈“幹”字形。濃黑的遠山襯托出相對淺淡的前景。“幹”字形構圖的下方為一彎曲的田間道路,路的左下方為“漁”,繪一漁夫蹲坐在池塘邊舉竿垂釣,水麵用淡色染出,重色點萍。路拐彎處的右側為“樵”,繪一樵夫弓背扛柴行於橋上。路拐彎處的左上側為“耕”,繪一腰係布帶的農夫右肩扛鋤,左手牽水牛。牛體態肥壯,抬蹄邁步,牛頭直視農夫背部。盤的中心為“讀”,在幾棵大樹的掩映下露出茅舍一角,窗內有一男子正在專注讀書。整個畫麵中的水牛、垂釣、闊葉樹等組成了一幅江南山水。
“漁樵耕讀”曆史典故均有出處。“漁”即漁夫垂釣,曆史上“漁”的代表是東漢時期的嚴子陵。嚴與漢光武帝劉秀為同窗,深得劉秀賞識。劉秀做皇帝後,數次邀其做官,但嚴子陵堅辭不出,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指打柴之人。曆史上“樵”的代表是西漢時期的大臣朱買臣。班固《漢書》記載,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以打柴賣薪度日,但其酷愛讀書,熟讀《春秋》《楚辭》,後其妻不堪忍受貧困離之改嫁他人。朱買臣後由同鄉嚴助推薦,官至漢武帝時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即農夫耕田。曆史上“耕”的代表人物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是東晉末年的大詩人和文學家。曾做過幾年小吏,因厭倦官場的黑暗,辭官回家,從此隱居寒廬,寄意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衝淡渺遠、恬靜自然的人生態度和詩文風格,成為後世文人推崇學習的典範。
“讀”指讀書之人。其實曆史上有名的漁翁、樵夫、耕農,大多都是讀書人。他們或苦讀於鄉間,或歸隱於山林,或入仕,或出世。而入仕者亦多在晚年回歸鄉土,退隱林泉。他們向往著高枕青山、閑看白雲、遙望明月、臥聽鬆風的靜寂生活。歸隱,成為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終極追求和最高的人生理想。
“漁樵耕讀”中的“漁”唐代詩人多有吟誦。李白的“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張誌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漁肥。輕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流傳甚廣。而柳宗元筆下的“孤舟蓑笠翁”,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時,卻獨釣一江寒雪,更借漁翁描寫自己枯寒孤絕的心境。
北宋哲學家邵雍曾以虛擬的漁樵形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寫出了著名的哲學著作《漁樵問對》。書中的“漁”、“樵”本身具有象征的意義,是看破世事的高逸之士的隱喻。漁樵形象在宋代詩詞中亦有見到。“漁樵耕讀”,是兩宋山水畫中常見的符號,表達了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傳家二字耕與讀”,“守家二字勤與儉”,“耕讀”在儒家思想裏具有退而善身勵誌的意思。宋代,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的影響,人們對讀書人給予了充足的尊重和敬意。
元代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元人統治時期,讀書人卻降到了九儒的地位。據清代趙翼《陔餘叢考 九儒十丐》載:“元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當然,漢人中的文人雅士,亦采取不合作的立場,多寄身山林,遺世獨立。中國山水畫史上著名的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均束發修道,他們多畫山川、疏林、孤樹、漁夫,或澄明高曠、或幽寂荒寒,隱逸之氣,撲人眉宇。元四家亦喜畫野竹,而同時代的王冕專工野梅,用竹梅象征自己的氣節和耐寒。王蒙甚至取號黃鶴山樵,以名歸隱之誌。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笑付談中。”明代的楊慎在《臨江仙》中,更寫出了鄉野漁樵的曠達與超然。
“漁樵耕讀”是我國農耕社會基本的生活方式,漁夫靠打漁補給,樵夫憑砍柴燒煮,農夫以躬耕種地,“漁、樵、耕”是“讀”的生活基礎,而“讀”才能真正領略“漁、樵、耕”的自然之趣,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的超脫和安適。“漁樵耕讀”青花瓷盤是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麵,展現了瓷作匠人在盤子的方寸之間所表達的向往田園、回歸自然的人生最高境界。(責編:雨嵐)